“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当年怕得罪人,怕被孤立,才想躲进“虚伪”的壳子里,可后来你发现,真正能让人舒服的,不是壳子有多厚,是壳子里那颗心,到底装着多少理解。
行了,纸都快被我戳破了,就说这么多吧。估计你看到这儿,又该对着镜子笑自己当年傻了。不过傻也傻得可爱,至少那股子较真的劲儿,让你后来没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好好活着,老伙计。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嘿,十年后的你,这会儿是不是正对着电脑改方案呢?或者刚接完孩子放学,在厨房煎鸡蛋?不管在干嘛,先停一停,跟你聊聊十年前那个拧巴的自己。
你还记得吗?十年前的今天,你在日记本上写“不能老说实话,老说实话得罪人”,写完还狠狠摔了下笔,好像跟谁赌气似的。那会儿你刚换了工作,部门里有个前辈总抢你的功劳,你开会时忍不住说了句“这个创意其实是我上周提的”,结果人家转头就跟领导说你“太计较个人得失,不利于团队团结”。你委屈得躲在楼梯间哭,觉得这世界怎么这么不讲道理——明明是你受了委屈,怎么最后错的反倒是你?
现在的你,估计早就不会为这种事哭了吧?你可能会笑着说“当年太年轻,把‘抢功劳看得太重了”。其实你后来慢慢发现,职场里的很多事,没必要非得争个“谁先说的”。就像你三十五岁那年,你带的实习生把你构思了半个月的策划案改了几个细节,在例会上当成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你当时没当场戳穿,只是等散会后跟他说“你改的这几个地方挺有意思,尤其是那个活动流程,比我原来的方案更顺畅,不过下次要是觉得我的想法有改进空间,咱们可以先聊聊,一起完善会更好”。你没说“这是我的创意”,可所有人都知道你是项目负责人,而那个实习生后来成了你的得力助手,总说“跟着哥学到的不只是做事,还有怎么做人”。
你看,十年前的你总觉得“说实话”是武器,后来才发现,有时候“不说破”是更大的格局。你当年总念叨“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不需要我像个哲学先生一样指出别人的错点”,其实那会儿你是怕自己的“指出”变成伤害。就像你三十岁那年,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说他要跟那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女生结婚,你差点就把“她跟前男友还没断干净”这句话说出口。可你后来没说,只是拍着他的肩膀说“既然决定了,就好好过,以后有啥难处,随时找我”。后来他们果然没过多久就分了手,他喝醉了跟你说“其实我早知道她没那么爱我,就是当时不想承认,还好你没戳穿我,给我留了点面子”。
你当年觉得“不指出别人的错”是虚伪,其实那不是虚伪,是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该撞的南墙,少了一道都不行。你与其冲上去喊“别撞”,不如在他撞疼了之后递瓶药,说“疼了吧?下次绕着点走”。
对了,你还记得十年前你总纠结的“做坏人要变坏,做好人要比坏人还要坏”吗?现在的你估计会笑出声吧。你后来慢慢明白,这里的“坏”不是心机,是分寸。就像你三十八岁那年,有个合作方想在合同里埋个坑,你没直接说“你这是耍花招”,只是把条款一条一条标出来,跟他说“这个条款要是这么写,万一后期执行出问题,咱们俩公司都得麻烦,不如改成这样,责任划分清楚,对咱们双方都好”,末了还加了句“我知道您是想保障自己的利益,其实我也是,咱们把话说开了,合作才能长久”。你没跟他玩心眼,可也没让自己吃亏,这大概就是你当年想不通的“比坏人还坏”——不是比谁更狠,是比谁更懂怎么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十年前的你总觉得“说假话是为了维护别人”,其实不全对。你后来发现,真正的维护,是既不说违心的假话,也不说伤人的实话。就像你妈催你生孩子,你没骗她说“马上就生”,也没说“我不想生,你别管了”,你只是说“妈,我知道你想抱孙子,可生孩子是大事,我得跟媳妇商量好,保证生下来就能好好养,您再等等,不会让您等太久的”。你看,你没妥协,可也没让她寒心,这大概就是成熟的样子吧。
现在的你,估计早就不会再纠结“真诚还是虚伪”了。你会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有时候你得说“这件衣服你穿真好看”,哪怕你觉得颜色有点土,因为你知道她为了买这件衣服攒了很久的钱;有时候你得说“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下次努力”,哪怕你心里觉得他确实没尽力,因为你知道他已经够自责了;有时候你得说“我挺好的,别担心”,哪怕你刚在外面受了委屈,因为你不想让家里人跟着操心。
这些话是假的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它们更像是裹着糖衣的药,苦是真的,想让你舒服点也是真的。
十年前的你啊,总觉得“虚伪”是个贬义词,后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种生存智慧——不是教你耍滑头,是教你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也别委屈了自己;不是教你说瞎话,是教你把话说得让人能听进去。
估计你现在看到这儿,又该叹口气说“当年真是瞎琢磨”了。其实也不白琢磨,正是那些拧巴的日子,让你慢慢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尖酸,不刻薄,懂得体谅,也懂得拒绝。
行了,不耽误你干活了。好好过,十年后的我,挺羡慕你的。
喜欢。
第811章 。早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