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5章 赤星初现地球貌,风雨欲来布局时[1/2页]

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倾城雪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五次撞击的尘埃落定后第三个月,桃源集团火星监测中心的全息投影台上,一颗蓝绿相间的星球缓缓旋转,表面的云层流动与海洋反光几乎与地球无异。当秦思远调出最新体检报告时,连最沉稳的科学家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屏幕上的核心数据,正以惊人的精度向地球靠拢。
     “重力加速度:9.2米/秒2。”秦思远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位外表不到四十岁的首席科学家,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点,调出地球标准值对比,“地球平均9.8米/秒2,火星当前值已达到地球的93.9%。更关键的是,全球重力场分布误差小于0.3米/秒2,这意味着站在火星表面,你几乎感觉不到与地球的差异。”
     梁小龙突然蹦起来,在观测站的模拟重力区跳了跳:“难怪刚才感觉不到轻飘飘的!原来已经这么接近了!”
     投影上的数据继续刷新,每一项都在冲击着众人的认知:
      质量:5.8×102?千克(地球质量的96.7%,仅比地球轻约1.9×1023千克)
      引力场强度:9.8牛/千克(与地球赤道区域几乎持平,两极略高0.2牛/千克。
      液态水总量:1.38×101?千克(地球总水量的92%)
      自转周期:24.1小时(比地球长0.1小时,昼夜节律几乎同步)
      公转周期:689地球日
     龙国科学院的周院士调出太阳系行星参数表,将火星与地球的数值并列:“除了公转半径(1.52天文单位)略大于地球,这颗星球的基础物理参数已经无限逼近地球。看看这海洋覆盖率——32%,只比地球低3个百分点。”
     “说它是几十亿年前的地球翻版,都算保守了。”梁小龙趴在观测台上,看着屏幕里掠过水面的鸟形无人机——那是桃源生物部投放的测试无人机,“连空气阻力都差不多,生物生存的基础物理条件已经成熟了。”
     李扬的目光却停留在参数表的最后一行,那里的红色标记像一根刺,扎在完美的数据中:“基础条件够了,但生存门槛还没跨过去。”
     全息投影的光芒突然转红,火星模型上炸开密密麻麻的警示标识,将刚才的完美表象撕出一道道裂口。
     “第一,地质稳定性。”秦思远的激光笔指向“新喜马拉雅山脉”的断层扫描图,那里的岩层像被揉皱的纸,“五次撞击让火星质量达标,但地壳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的重力场。表层100米范围内,土壤压实度仅为地球同类地层的40%,用地质锤轻轻一敲就能崩裂。”
     实时画面切到火星前哨站的测试现场:一台挖掘机在“新华北平原”开挖地基,铲斗刚入土3米,周围地面就出现蛛网般的裂纹,半小时内塌陷面积扩大到20平方米。旁边的测压仪显示,土壤承载力仅80千帕,远低于地球建筑标准的150千帕。
     “通俗说,就是脚底下的土是‘虚的。”李扬踩了踩观测站的模拟地面,“建个小房子或许能撑住,要是盖摩天大楼,搞不好就成了‘楼倒倒。更麻烦的是,这种松散结构让地下水极易渗透,可能引发大范围塌陷。”
     “第二,大气成分。”周院士调出气体色谱分析,红色的有毒气体曲线像毒蛇般盘踞在图表上,“氧气含量20.1%(完美达标),但二氧化硫浓度0.5%(地球的250倍),氯气0.2%(地球的100倍),这些都是撞击后火山喷发的产物,吸入一口就可能引发肺部灼伤。”
     更诡异的是大气环流——由于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火星正经历全球性的“超级对流”:赤道区域形成直径5000公里的巨型低气压,将南北两极的冷空气源源不断地吸过来,形成永不停歇的风暴。气象卫星显示,这种风暴已持续两个月,中心风速达50米/秒(相当于地球强台风级别)。
     “第三,百万年暴雨。”水文专家调出云层含水量数据,屏幕上的数值触目惊心,“撞击产生的能量让地表50%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而火星的引力和新形成的大气环流,刚好能维持这种‘蒸发凝结的循环。模型预测,这场雨至少要下100万年才能让大气能量平衡。”
     画面里,“新太平洋”的海面上巨浪滔天,雨点密集得像白色帷幕,测雨雷达显示小时降雨量达120毫米——这意味着一天的降水量就能填满一个西湖。更要命的是,雨水里含有的酸性物质(pH值4.2),足以腐蚀金属和岩石。
     “100万年?”李扬的眉头拧成疙瘩,指节叩击着桌面,“等得起吗?我们的移民计划按年算,不是按地质年代算。”
     “第四,臭氧层缺失。”大气物理学家调出紫外线监测图,红色的辐射区覆盖了火星90%的表面,“当前臭氧浓度仅为地球的8%,紫外线指数高达42(地球安全值为010)。前几天投放的抗辐射细菌,暴露在外三小时就全部死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太阳紫外线直接穿透云层,在地表形成“辐射灼伤带”——任何裸露的生物组织,半小时内就会出现细胞坏死。这意味着,即使大气成分达标,人类也必须躲在防护罩内生存。

第365章 赤星初现地球貌,风雨欲来布局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