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诸位大儒都有不同看法,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这可不行!”
“尔等还需统一注释,勿要乱象纷呈。”
毕竟,这是颁发给七道士子的“教科书”,怎能一句话有七八种解释。
不光学习起来吃力,无所适从,考试之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难免引发歧义、争端。
萧宇面露惭愧:“臣等胸无点墨,不通圣贤义理,实在无地自容。”
高楷摇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萧公无需自责。”
“既然众说纷纭,那便请来天下大儒,共同辩经,求同存异,尽量达成共识。”
“大王深谋远虑!”两人齐声称赞。
窦仪建言:“大王,若要请来大家,圣人子弟当为重中之重,不能缺席。”
“你是说,曲阜孔氏?”高楷笑问。
“正是!”
“那便修书一封,派人送至河南道兖州,静候佳音。”
“遵令!”
萧宇拱手:“还请主上,为此命名。”
“便叫《五经正本》。”高楷不假思索。
“立即将此刊行七道,使民众知之。”
“是!”
“另外,将《秦疏律》、《说文》、《九章》这些也一起刊发,以便明法,明字,明算,诸科举子使用。”
“遵令!”
说到这,高楷忽然想起一事。
“如今,若要发行一本经书,该如何施为?”
窦仪回言:“门下省下辖弘文馆,有诸多学士,手抄经典,汇编成书。”
“手抄?”高楷吃了一惊,“没有印刷术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印刷术?两人面面相觑。
半晌后,窦仪迟疑道:“大王所说,莫非是石碑拓印?”
“何为石碑拓印?”
“老臣听闻,江南诸道文风兴盛,大族以藏书众多为荣。”
“只是,手抄成书耗时耗力,又价格高昂。”
“便有匠人琢磨,在石碑上雕刻文字,贴上宣纸,以鬃毛刷蘸墨轻捶,使字迹印在纸上。”
高楷摇头:“这种方法,效率太低,只能复刻碑文,无法灵活排版。一旦有错字,又不易改正,怕是难以流传。”
窦仪赞道:“大王真知灼见。”
“石碑拓印,大多于寺庙,用来印刷佛门经文。”
这可不行!书籍是进步之梯,要让《五经正本》在七道广为流传,少不得新型印刷术。
尤其是,雕版印刷术,这可是文明之母!
只可惜,他虽然知道雕版印刷术,乃至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术,但不了解具体操作,更不清楚,有哪些讲究。
只是隐约知晓,雕版印刷术,似是将文字刻在木板上,刷墨覆纸来印。
就这只言片语,最多做个启发,却指导不了实际操作。
想到这,他颇为汗颜。
“石碑拓印不过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当务之急,是要集思广益,汇聚七道匠人,甚至天下万众巧思。”
思绪一转,高楷郑重道:“传我令,向天下匠人,征集印刷术。”
“经查验,若有实用,可推广天下。我可许诺,赏赐其人官职、钱财、乃至土地。”
搞不出活字印刷术,先把雕版印刷术弄出来,也可一用。
喜欢。
第569章 变废为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