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窦仪、萧宇却是惊愕,不明白大王为何如此看重这区区印刷术,又是赐官,又是赐钱,更赐土地。
     高楷笑了笑:“你们莫要小看印刷术,一旦研发出来,推广天下,那可是惠及众生之事。”
     “甚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正千古流传之事。”
     “是……”两人将信将疑。
     除了向天下匠人征集,高楷也召来宇文凯,搜肠刮肚将些许见解全部掏出来,让他自己去钻研。
     这事流传出来,却引得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大王又是崇商,又是重工,却是偏离圣贤教诲。
     高楷听闻,哂笑道:“印刷术研发出来,最终获利者,少得了他们这些文士么?”
     “竟这么多人鼠目寸光,只盯着圣贤教诲,读书读成了榆木脑袋。”
     “不知所谓!”
     王寅虎宽慰道:“大王息怒!”
     “朝中大臣难免思虑不周,正该由大王提纲挈领,拨乱反正。”
     “假以时日,他们必能体会大王良苦用心。”
     高楷似笑非笑:“但愿如此!”
     ……
     长安城北郊,禁军大营。
     春寒料峭,阳光穿透云层,漏下薄薄一层。
     高楷在营中,边走边看。
     之前,他去英烈祠上香,忽然想起这段时日,一心扑在政事上,却忘了武备,便踏出玄武门,来到西内苑,视察军营。
     “如今,军中共有多少人?”
     狄长孙忙道:“常备军十四万余,新招募者三万余,一共十七万之众。”
     “十七万?”高楷微微蹙眉。
     供养十七万大军,每日训练、驻防,消耗粮食甚巨,加上赏钱,支出甚多,财政压力实在太大。
     这些时日,沈不韦接连叫苦,国库要支应众多花销,已是捉襟见肘。
     军中再这般消耗下去,长此以往,必然入不敷出。
     一旦发不出赏钱,军心动荡,那便难以收拾了。
     念及此,高楷沉声问道:“常备军之中,有多少河北道降卒?”
     狄长孙不假思索:“有四万之众。”
     “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太多人。”高楷一锤定音。
     “将这四万人放还家乡,准备春耕。”
     河北道千里沃野,大部分为平原,又历经千年开发,大多是熟地。
     正可让这四万人回家务农,让河北道成为又一个粮仓。
     毕竟,农为政本,粮食生产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遵令!”狄长孙连忙应下。
     高楷转而说道:“禁军保持在这十三万人即可,不必再行招募。”
     “此外,老弱病残、思家心切者,也可酌情放还故里。”
     “是!”
     “所有卸甲归田者,皆发放一笔赏钱,作为安家之用。”
     “国库若是告急,便从我内库支取,勿要遗漏一人。”
     “遵命!”狄长孙不敢怠慢。
     吴伯当倏然开口:“大王,河北道二十四州历经数十年战乱,人丁稀少,土地大多抛荒,无人耕种,实在可惜。”
     “不如将其赐予四万儿郎,男耕女织,以养家糊口。”
     “此话有理!”高楷颔首,“按照军功分配,低者授田百亩,高者二百亩,依次提升。”
     “长孙,你为兵部侍郎,务必将此事处置妥当,不得有误。”
     “是!”
     诸将齐声赞道:“大王仁德!”
     高楷淡

第570章 虎口拔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