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高楷环顾众人:“我打算重开科举,你们有何良策?”
     崔皓率先开口:“大王,若要开科举,首重生源,不如重建太学,网罗青年才俊。”
     “太学规制如何?”
     “按照前朝惯例,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家中子弟,通过入学考试者,皆可入太学。”
     “此后,经祭酒考核,优秀者,可参加省试,金榜题名。”
     高楷若有所思,这太学,相当于恩荫,惠及者,皆是朝中重臣子弟,俗称官二代。
     他环顾众人,见个个皆有意动,不由笑道:“既如此,便由国库拨款,重建太学,挑选优秀子弟,学习百家经典。”
     “崔皓,你为首倡者,便做这第一任太学祭酒。”
     “遵令!”
     说完此事,高楷话锋一转:“长安虽是都城,但放眼天下,不过一隅之地。”
     “若论英才,还得从七道诸州、县选拔。”
     “传我令,这一百二十四州,每一州皆设一座官学,由州中府库拨款兴建,算作一项政绩。”
     “各县,则因地制宜,富裕者,可先行建设官学。”
     窦仪赞道:“主上此举,大兴文教之风,惠及七道百姓,堪比古之圣贤。”
     高楷笑了笑:“教育乃国之大计,不可疏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须得仔细挑选。”
     “另外,无论官宦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入官学,不得设置门槛。”
     萧宇感叹:“圣人云:有教无类!”
     “大王此举,使七道百姓同沐甘霖,必当感恩戴德。”
     王景略建言:“大王,既设官学,不如重拾发解试。”
     高楷好奇:“何为发解试?”
     “发解试,即为州、县二级考试。”
     “县试,由县尉主持,通过者,可参加州试。”
     “州试,由司功参军主持,前朝时,通常在每一年八月、九月举行,称之为秋闱。”
     “通过州试者,颁发解状,成为乡贡,也即举子,可前来长安参加省试。”
     高楷来了兴致:“以往各州,每一年有多少举子?”
     王景略回言:“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
     高楷吃了一惊,这也太少了。
     按照上中下各州人口来算,这些举子,个个万里挑一。
     恐怕,免不了暗箱操作,早就内定了。
     归根到底,只能由名门大族,官宦子弟充任,底层百姓难有出头之日。
     长此以往,上下通道堵塞,阶级固化,大族愈强,平民愈弱,看不到希望,难免揭竿而起。
     念及此,高楷肃然道:“我开科举,为的是广纳人才,惠及七道百姓,并非一言堂,自说自话。”
     “传我令,各州举子人数翻倍,上州六人、中州四人,下州两人,不得有误。”
     “另外,各地举子若能金榜题名,按照人数多寡,奖赏该州刺史,视作政绩。”
     如今百废待兴,第一次科举,自当慎重。
     待来日,神州一统,天下太平,可再次扩充。
     徐晏清附和:“七道士子听闻,必然感激大王隆恩。”
     高楷置之一笑:“州

第567章 重开科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