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刚拐进县委大院,丁义珍就看见办公楼前竖着一块新喷绘的展板,上面印着一条蜿蜒的公路线,标着“环金山风景线”几个大字,底下还有一行小字:“三年建成,GDP翻番”。
他拎着公文包下车,泥点溅在裤脚上。司机搓着手说:“丁县长,这是李书记亲自抓的项目,全县头等大事。”
丁义珍没应声,只把昨天那块风干的红薯干从包里掏出来,塞进西装内袋。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七八个人。李达康站在投影幕前,手里拿着一支激光笔,正指着地图上的曲线讲解:“这条线绕开主矿区,沿山脊走,风景最好,投资回报率预计在百分之三百以上。”
易学习坐在角落,眉头一直没松开。他看见丁义珍进来,轻轻点了下头。
“这位是新来的丁义珍同志,常务副县长。”李达康扫了一眼,语气平淡,“欢迎加入金山团队。”
丁义珍坐下,打开笔记本。屏幕上正放着一组数据:预计带动沿线三镇十村旅游收入增长,年均增幅37.6%。
他翻了翻昨天在柳树沟记下的东西。那页纸上写着:**42公里=被遗忘的距离,但不是不可抵达**。
“资金怎么解决?”易学习突然开口。
“县里出一部分,省里争取一部分,”李达康顿了顿,“剩下的,由沿线村镇按人口比例自筹。”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丁义珍笔尖一顿,在本子上写下:“自筹=摊派”。
“柳树沟村人均年收入不到三千,去年连村医工资都发不出。”易学习声音不高,“让他们集资修路,怎么筹?卖房?卖地?还是卖孩子?”
“老易,你这话说得太重。”李达康笑了笑,“群众觉悟可以提高嘛。发展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光等政府喂饭。”
“可你这路线,”易学习指着地图,“怎么全绕着贫困村走?柳树沟、岗子坪、石门寨,一个没沾边。倒是几个富裕村,全包进来了。”
“科学规划嘛。”李达康用激光笔点了点,“这些地方基础好,见效快。先富带后富,这是常识。”
“可先富的路修好了,谁还顾得上后富?”易学习冷笑,“你这叫‘环金山,我看是‘环金山不进村。”
丁义珍低头看着自己画的那张《柳树沟三问》草图。最缺:路。最怕:病。最想改:活路。
他把红薯干从口袋里拿出来,轻轻放在桌角。
易学习眼角一跳,目光扫了过来。
李达康没注意到,还在讲:“项目一旦启动,广告招商马上跟进,温泉度假村、星空营地、金山的名片就立起来了。”
“名片是立起来了,”丁义珍忽然开口,“可名片背后的人,还在泥里爬。”
所有人都看了过来。
“我昨天去了柳树沟。一个孩子高烧抽搐,山路塌了,救护车进不去。我背了四公里才接到信号。”
他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小女孩通红的脸,蜷缩在破棉被里。
“她家一年收入不够买一张景区门票。你让她按人头集资三千,她拿什么交?”
李达康脸色微变:“丁县长,基层情况你刚接触,可能还不了解。我们搞的是全县战略,不能被个别困难牵着鼻子走。”
“我不是被困难牵着走。”丁义珍合上手机,“我是怕我们走得太快,把人落下了。”
“发展总有代价。”李达康语气冷了几分,“你要什么都等穷地方齐步走,金山十年都翻不了身。”
“那你说,代价该由谁付?”丁义珍看着他,“是付给数据报表,还是付给活人?”
会议室没人说话。
易学习低头喝了口茶,嘴角微微扬起。
李达康盯着丁义珍看了几秒,忽然笑了:“年轻人有同情心是好事。但当官不是做慈善,得讲大局。”
“我同意发展。”丁义珍说,“但得看是谁的发展。如果发展只是让富的更富,让穷的出钱给富人修路,那这发
第74章 金山对峙显分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