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玉正在给田庄写回信,让他们提前缴纳夏租,闻言笔尖一顿:34;去问过当铺了吗?上次那套宋版《文选》赎回来没?34;
紫鹃回话:34;问了,当铺说那套书被忠顺王府的人买走了,还说...说贾府要是急用钱,可以把北府的宅子当给他们,利息好商量。34;
34;欺人太甚!34;宝玉猛地站起来,要去王府理论,被黛玉死死拉住。
34;现在去就是自投罗网,34;黛玉的声音发颤,却很坚定,34;我去求李御史,他老人家德高望重,说不定能说上话。34;
李御史的书房里,烛火摇曳。老人听完黛玉的诉说,拍着桌子道:34;忠顺王这是无法无天!34;他从书架上取下本《大明会典》,翻到34;商税34;条目,34;这里写得明明白白,贾府的产业早已免税,他这是私设名目!34;
第二天一早,李御史带着《大明会典》进宫,在朝堂上当面质问户部尚书,为何私征贾府税款。新帝本就对忠顺王的跋扈有所不满,当即下旨:34;查核贾府税赋,若属诬告,严惩不贷。34;
户部的人不敢怠慢,重新核查后,发现果然是忠顺王府的人暗中授意,赶紧撤回了公文,还派人来贾府道歉。宝玉接到消息时,正在学堂教孩子们写34;廉34;字,笔尖在纸上顿了顿,落下个饱满的点。
黛玉把李御史送来的《大明会典》放在书架最上层,用红绸子包好:34;这不仅是救命书,更是咱们以后安身立命的规矩。34;她看着窗外,阳光正好,海棠花骨朵鼓鼓囊囊的,像藏着无数希望。
张御史派人送来了贺礼,是两盆兰花,说是34;清风不染尘34;。宝玉把兰花摆在学堂门口,对孩子们说:34;做人要像这兰花,再大的风雨,也要守住本心。34;
夜里,黛玉做了个梦,梦见荣国府的田庄里,新稻长势喜人,账房的算盘声响得清脆,像在唱一首丰收的歌。醒来时,见宝玉正对着那本《大明会典》出神,晨光里,他的侧脸比往日多了几分坚毅。
第五折 田庄改革初见效(词:蝶恋花·农桑)
阡陌复苏春渐暖,新稻初播,田埂农人满。革去旧规除弊懒,庄头不敢再欺瞒。
仓廪渐丰愁渐散,账册盈余,笑脸眉间展。更待秋收仓廪满,合家欢庆歌声远。
通州田庄的泥土里,混着新翻的气息。宝玉踩着晨露,跟着新派去的庄头老陈查看秧苗,脚下的草鞋沾着泥,却比穿锦靴时更踏实。老陈是林如海当年的佃户,为人忠厚,指着田里的新稻种道:34;这是江南来的39;百日丰39;,比本地稻子早熟半个月,还能多收两成。34;
34;去年周庄头说这地只能种一季,34;宝玉蹲下身,摸了摸绿油油的秧苗,34;看来是他懒,不肯下力气改良。34;
老陈叹了口气:34;他不光懒,还把府里的牛偷偷卖了,用人力耕田,省下的草料钱都进了自己腰包。如今好了,您派来的人盯着紧,谁也不敢再耍花样。34;
黛玉在庄上的打谷场边,看着佃户们领新分的种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她让人把周庄头私吞的租子折算成粮食,分给最贫困的佃户,又立了新规矩:34;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偷懒耍滑的立刻赶走。34;
有个瘸腿的佃户领了种子,对着黛玉磕头:34;多谢姑娘恩典!去年我娘生病,周庄头不仅不给赊粮,还把我家的口粮抢走了,如今...如今总算能活下去了。34;
黛玉赶紧扶起他,心里却沉甸甸的。她让紫鹃记下佃户们的难处,回头要在庄上盖间药铺,再请个郎中,免得他们小病拖成大病。
三个月后,田庄传来好消息:头茬麦子收了,比去年多了三成,佃户们主动把租子送到府里,还多送了两担新磨的面粉。老王头在账房里算完账,捧着账本跑到正房:34;二奶奶,二爷,田庄这次的盈余够给下人们发半年的月钱了!34;
宝玉正在给孩子们讲《农桑辑要》,闻言笑着对黛玉道:34;你看,只要用心,地里是能长出金子的。34;
黛玉把新面粉收好,要给学堂的孩子们做馒头:34;这只是开始。等秋收了,咱们再把庄上的水渠修修,明年就能种两季稻,日子会越来越好的。34;
夜里,她在灯下给田庄写回信,让老陈留意天气,别让秋雨坏了庄稼。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账本上的34;盈余34;二字上,像镀了层银。宝玉凑过来看,见她在信末加了句:34;善待佃户,如待家人。3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六折 暗箭难防遭诬陷(词:青玉案·诬陷)
风波再起凭空陷,说贾府、私通叛逆犯。证据伪造何其险,捕快临门,人心惶乱,愁锁双眉敛。
黛玉冷静思良策,宝玉奔波寻真鉴。幸得清官明察辨,一场虚惊,阴谋拆穿,心有余波颤。
忠顺王府的人没再来找茬,荣国府的日子渐渐安稳。宝玉把苏州织造府的股份换成现银,在京城开了家书局,印些经史子集,生意竟还不错。黛玉则在府里办了个绣坊,让丫鬟仆妇们闲时做些绣活,卖了钱补贴家用。
这天,宝玉正在书局核对新到的书籍,突然闯进来几个捕快,铁链“哗啦”一声锁在他手腕上:“贾二爷,有人告你私通反贼,窝藏禁书,跟我们走一趟!”
书局里的伙计吓得四散奔逃,宝玉挣扎着:“胡说!我从没见过什么反贼!”
捕头冷笑一声,从书架上抽出本《南疆志》:“这不是禁书是什么?里面还夹着反贼的书信,铁证如山!”
宝玉一看就明白了,那本书是前几日忠顺王府的人送来“代销”的,书信肯定是他们后来夹进去的。他被押走时,回头对掌柜的喊:“快去告诉二奶奶,找张御史!”
黛玉接到消息时,正在绣坊教丫鬟们绣“平安符”,手里的绣花针“当”地掉在地上。她强作镇定,让紫鹃去请李御史和张御史,自己则带着账册赶往刑部——她要证明那本书是王府送来的,不是贾府私藏。
刑部大牢里,宝玉戴着镣铐,坐在冰冷的石地上。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看他,假惺惺地说:“二爷要是识相,就把苏州股份交出来,再认个‘误藏禁书的罪,王爷保你没事。”
“我没罪,不认!”宝玉别过头,镣铐在地上磨出刺耳的声。
外面传来喧哗,是张御史带着李御史来了,后面跟着黛玉。黛玉手里拿着书局的进货账册,指着其中一页:“大人请看,这本书是本月初三由忠顺王府的人送来的,有他们的签字画押。”
张御史接过账册,又传讯了书局的掌柜和送书的王府仆役,那仆役被张御史一吓,全招了,说是长史官让他偷偷把书信夹进书里的。
真相大白,宝玉被无罪释放。走出刑部大门时,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黛玉跑过来扶住他,手腕上的镣铐印还清晰可见。“疼吗?”她摸着那些红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宝玉笑着摇头:“不疼。只是觉得,这世道真难,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都不行。”
张御史叹了口气:“忠顺王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们要多加小心。我已经把这事禀明圣上,圣上虽没降罪,但也没处置王府,看来是想息事宁人。”
回府的路上,宝玉牵着黛玉的手,走得很慢。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没人知道这对年轻夫妇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黛玉突然停下脚步:“咱们得找个真正的靠山,光靠张御史和李御史不够。”
“你想找谁?”宝玉问。
“北静王,”黛玉看着远处的王府高墙,“他是皇室宗亲,又与贾府交好,只要他肯出面,忠顺王不敢再放肆。”
第七折 雨过天晴现生机(词:醉蓬莱·新生)
雨过天青,暖阳铺地,朱门重焕神采。禁书案了,人心渐安定。书局新开,绣坊兴旺,更有田庄丰泰。旧债还清,新盈余积,笑逐颜开。
北静王援手,王府忌惮,再不敢害。重整家园,添几许精彩。学堂书声,庭院花香,共庆平安在。待到来年,春华秋实,更添风采。
北静王的帖子送到荣国府时,宝玉正在给学堂的孩子们讲《论语》。帖子上写着34;明日午时,寒舍小聚,共商贾府复兴事34;。宝玉把帖子递给黛玉,见她的指尖在34;复兴34;二字上轻轻摩挲。
34;北静王肯出面,再好不过。34;黛玉叠好帖子,34;咱们备些薄礼,就送书局新印的《贞观政要》吧,王爷爱读史书。34;
第二天的宴席上,北静王屏退左右,对宝玉和黛玉道:34;忠顺王在江南私贩海盐,我已收集了证据,不日就会呈给圣上。只是...他倒台后,贾府需得尽快站稳脚跟,别让其他势力趁机吞并。34;
宝玉拱手:34;王爷的意思是?34;
34;我保举你去户部当差,34;北静王看着宝玉,34;不是做库吏,是正经的主事,分管漕粮,既能接触实务,也能积累人脉。34;
黛玉眼睛亮了:34;多谢王爷提携!只是...宝玉他...34;
34;我知道你担心什么,34;北静王笑着打断,34;有我在,没人敢刁难他。而且,漕粮是国家根本,管好这事,就是大功一件,圣上定会看重。34;
宝玉站起身,对着北静王深深一揖:34;既然王爷信得过,我定当尽力,不负所托。34;
从王府回来,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黛玉看着宝玉的侧脸,觉得他比往日成熟了许多,眉宇间少了些稚气,多了些担当。34;以后在户部当差,要谨言慎行,34;她轻声叮嘱,34;别像在家里这般任性。34;
34;我知道,34;宝玉握住她的手,34;为了你,为了贾府,我会学着长大。34;
荣国府的变化,渐渐被京城人看在眼里。宝玉在户部办事公正,很快赢得了同僚的尊重;黛玉把绣坊经营得有声有色,绣品甚至进了宫,得了娘娘的赏;学堂里的孩子们朗朗读书,账房的算盘声清脆悦耳,田庄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忠顺王倒台的消息传来时,贾府正在过中秋。贾母看着满桌的月饼和瓜果,笑着对宝玉和黛玉道:34;看来...咱们贾府是真的要好了。34;
黛玉给贾母剥了个石榴,红色的籽儿滚落盘中,像无数颗跳动的心。她看向窗外,月亮又大又圆,照亮了荣国府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梨香院学堂里,那盏还亮着的灯——宝玉正在给几个勤奋的孩子补课,灯下的身影,挺拔如松。
夜深了,宝玉回到房里,见黛玉还在灯下算账,账本上的盈余数字越来越大。他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34;以后,再也不用当东西了。34;
黛玉转过身,脸上带着笑,眼里却有泪光:34;是啊,再也不用了。34;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两人交握的手上,也照在桌上那本摊开的账册上,最后一页写着:34;人心齐,泰山移。家如此,国亦然。34;
喜欢。
第279章 劫后重整风波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