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讲了个笑话引发全班哄笑时,监测仪突然发出蜂鸣——氧气浓度瞬间突破25%,地板拼接处的缝隙里甚至渗出了透明的代谢液。
“不是简单的声音刺激,”苏晓看着孩子们笑红的脸蛋,“是情绪。菌丝对愉悦情绪产生的声波有特殊感应。”她想起研发初期为了增强菌丝的环境适应性,曾植入过一种能感知生物电信号的基因片段,或许是这种改造意外让菌丝进化出了对情绪声波的响应机制。
回到实验室,团队连夜设计“声控生长”方案。陈舟提出在地板中嵌入声波滤波器:“就像给菌丝装个音量旋钮,当笑声强度超过阈值,自动降低感应灵敏度。”但苏晓否定了这个想法:“我们要的不是抑制,是引导。”
她指着监测数据里的波动周期:“孩子们的笑声有自然起伏,菌丝的生长节奏其实可以与之匹配。就像呼吸训练, inhale 时生长,exhale 时休整。”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开发动态响应算法,让菌丝根据笑声的频率和强度自动调节代谢速率,既保留氧气浓度的自适应提升,又能通过节律性生长防止过度扩张。
调试在空置的教室进行。苏晓让团队成员轮流播放不同情绪的声音样本:婴儿的啼哭、成年人的争吵、音乐会的演奏……菌丝只对孩子们的笑声有明显反应。当陈舟播放一段录制的幼儿园欢笑声时,地板表面泛起柔和的光泽,边缘保持着平直状态,传感器显示氧气浓度稳定在21.5%——比普通环境高出10%,且始终维持在安全区间。
正式启用那天,苏晓特意留在幼儿园观察。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逐嬉戏,笑声像银铃般洒满每个角落。她蹲下身触摸地板,能感受到轻微的、有节奏的起伏,像大地均匀的呼吸。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板上,那些曾经卷曲的边缘此刻平直光滑,拼接处的木纹在光影中连成流畅的曲线。
“苏总,您看这个。”陈舟递过平板,上面是实时生成的氧气浓度曲线,像起伏的山峦般与孩子们的活动轨迹完美重合。大班老师走过来笑着说:“孩子们说地板变得暖暖的,午睡时都睡得特别香。”
苏晓望着奔跑的孩子们,突然理解了这种异变的意义。最初研发碳吸收技术,是为了对抗环境污染,却在不经意间创造出能与人类情绪共生的生命材料。这些植入菌丝的地板不再是冰冷的建材,它们像有生命的绿色肺叶,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呼吸、生长,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成长的空间。
离开时,她最后看了眼教室。夕阳下,地板的木纹在微风中仿佛泛起涟漪,那是菌丝在舒展身体,吐纳出带着草木清香的氧气。或许科技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找到与生命和谐共生的韵律。
喜欢。
第189集:呼吸的地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