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来二十九军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在二十九军呆的时间越长,他越喜欢这支队伍。二十九军给了他不一样的感受。在东北军,就是一个班长站在士兵中间,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在二十九军,你就是一个团长站在士兵中间,如果是在活动中,你都认不出来。因为他们穿着一样,而且在活动中不分彼此,非常融洽。也许有人会问,全军都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全部,哪个团队里都有异类,但是在大虎所在一三二师绝对是这样的。
东北军最初起家的老底子,是张作霖在八角台拉起的民团武装,是当时的盛京将军曾琪采纳新民知府増韫“化私团为公团、化盗为良”的建议,改编为官军的。简单地说,东北军的前身就是绺子,也就是土匪。所以在这支队伍的血脉里,依然有土匪那种注重等级、论资排辈、纪律涣散的因素。
任何一个团队都尊重才能卓越的人,这是人类对知识的尊重。大虎就是凭借卓越的武功、精准的枪法获得的这种尊重。但是大虎在东北军里,总有一丝莫名的压抑的感觉。因为在大虎的性格里,就是希望和别人平等相处,真诚相待。
在二十九军的日子里,大虎找到了这种真诚、融洽的感觉。在109旅的日子里,大虎为连排军官讲授了连排进攻、防御作战中火力如何配置的知识,为109旅培训了一大批特等射手。生活忙碌而充实,不知不觉就过了两年。
1935年农历八月初五,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接到军长宋哲元电话:“国民政府想调咱们去江西剿共,咱们不能去。萧振灜已经取得北平军分会负责人同意,派二十九军进驻平津地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三二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平津地区,并借机消灭沿途汉奸、土匪武装,同时不要引起日军的反应。”
赵登禹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研究部署,同时命令军需部门补充给养准备开拔。正当赵登禹开会部署任务时,卫兵报告张北县各界代表来师部求见赵师长。赵登禹只得先停止开会,接见各界代表。原来一三二师军需部门上街采购物品,使当地得知了一三二师要调走的消息。一三二师驻守张北期间严守军令,爱护商民,买卖公平,从不赊欠,深受张北民众爱戴。这时听说一三二师要调走,非常不舍,于是派代表来出面挽留。
赵登禹对张北民众的心情十分理解,他对各界代表说:“兄弟很爱张北这个地方,但是上边要调我们走,我们不能不服从命令啊。谢谢各界父老兄弟姐妹们,我深知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怎样去做,怎样报答自己的国家和民众,此次撤往长城以南,实是根据《秦土协定》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并不能撤减我们抗日之决心,我们还会回来的。”各界代表纷纷落泪。谁也没有想到赵登禹将军此去竟是永别,两年后的七七事变中,赵登禹将军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接待完张北各界代表,赵登禹命令以自己的老部队109旅为前锋开赴平津。王长海旅长命令217团抽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组成先遣队,由大虎指挥作为109旅的前锋。长城抗战后,根据《塘沽协定》,冀东二十多个县被划为非武装区,经过日本两年多的渗透和蚕食,已经成为日军实际控制区。从1935年开始,日军不断指使非武装区内的土匪武装对控制的昌平、延庆、通州一线进行劫掠、骚扰。当地也有与日本人相勾结的汉奸势力为非作歹。按照王长海旅长的命令,大虎的先遣队要与旅主力保持一天左右的行程。任务主要是侦察和消灭小股土匪,为旅主力筹集给养。
八月初六,大虎的先遣队先于旅主力一天出发了。一路上,先遣队一面侦察收集有关汉奸、土匪的情况,一面为主力部队筹措给养,安排宿营,很是繁忙。接近延庆的时候,前边尖兵班传来消息,从滦东地区流窜过来一股匪徒,大约有一千余人,正在围攻延庆县城。
延庆县地处北平西北部,距北平一百四十多华里,东与怀柔相临,南与昌平相联,是北平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四十九章 开往南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