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八章 有苦难言的宋哲元[2/2页]

尘封的勋章 新世纪流星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己“化敌为友”,日本方面是极其愿意的。土肥原贤二非常清楚中阀政客的心理:任何利益都不敌自身的利益重要。家、国、天下。家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永远高于集体利益。
      宋哲元有苦难言啊。抗日吧,老将抄自己的后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不抗日吧,愧对祖先和人民。我想他在派萧振灜接触日本人时,心理一定在反复用一句老话安慰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蒋介石很快就得知了宋哲元联系日本人的消息,立即派亲日分子张群以“局部妥协,不如全面妥协”为词,游说日本驻华大使有吉,要求日方压迫宋哲元接受撤军命令。不知道蒋介石有没有看透日本人的心理,但是土肥原肯定是看透了他的心理。日本人最终是要将整个中国吞并的,这无疑会威胁蒋介石的政权,所以蒋介石最终会坚决抗战的。现在蒋介石和日本妥协是想用全力收拾最能威胁的政权的(最好借机连其它军阀一起收拾了),腾出手来他就不会和日本人妥协了。而宋哲元不一样,现在蒋介石想消弱他,他一定会真心同日本合作以保全他既得利益的。所以酒井参谋长警告有吉大使,不要和国民政府接触。
      这时,一个机会突然而至。1935年6月28日,一伙号称“正义自治军”的匪徒占领了丰台火车站,并胁迫该地铁甲车开往北平,结果被北平城防部队挡在城外。这伙人用铁甲车上的火炮对北平城墙进行炮击,后被击退。这就是“丰台事件”。
      因为当时驻北平地区的部队都已经根据《何梅协定》撤走,北平地区甚是空虚,治安极差,民众非常恐慌。萧振灜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自己北平军分会委员身份向北平军分会负责人鲍文樾建议:将二十九军一部调到北平驻防,以巩固城防。得到同意后,立即电话通知驻张家口的宋哲元。同时萧振灜致电南京国民政府称:日军迟迟不敢在华北有所动作,是惧怕二十九军。如果将二十九军调出华北,则华北危矣。
      蒋介石在派张群游说日本人未果后,看到宋哲元和日本人走的很近,怕宋哲元最终滑向日本人怀抱,立刻想改变策略,对宋哲元进行拉拢,这封电报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于是同意二十九军驻防平津地区。随后,1935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召见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表示“中央拟将主持华北责任交给宋明轩‘明轩是宋哲元的字军长负责”。7月27日,国民政府向宋哲元、秦德纯及三位师长颁发了最高国家荣誉勋章,表彰其抗战功绩。8月28日又正式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撤销了北平政务委员会。至此,冀察两省军政大权尽握宋哲元手中。
      为什么长城抗战结束时,蒋介石不表彰二十九军,两年后才想起表彰来?因为当时蒋介石想和日军妥协,好顺利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全国的抗日救亡热情他都要压制呢,能表彰二十九军将士吗?如今不同了,宋哲元快和日本人走到一起了。现在表彰二十九军意在告诉日本人,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打你们打得最狠,你们是仇人;另外也提醒宋哲元,你是抗日名将,二十九军是抗日的英雄部队,和日本人走到一起会受到全国民众唾弃和咒骂的。
      宋哲元联络日本人,动机并非降日,只是想借以保全自己的地盘,提高自己的地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日本人不说硬话,不办软事,表面亲善,决不投降;对中央不说反对中央的话,不做蒋介石个人的工具,随机应变,效忠国家”。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最擅长的就是“中”的哲学,号称能在国、共、日三个鸡蛋上跳舞,以圆通善变、老谋深算成就了38年“不倒翁”的事业。不知宋哲元军长是不是在山西阳泉监视阎锡山的时候,也学会了这种功夫,居然也想在日本和国民政府之间、民族大义与集团私利之间耍弄这种功夫。与日本人妥协谋求保全自身,除非彻底投靠日本人,否则无异与虎谋皮。最终这种刀尖上跳舞的行为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四十八章 有苦难言的宋哲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