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少壮军人的意思了,因为他们的意思就是天皇的意思。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昭和军阀。但是国内没有了绊脚石,他们之间却发生了分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荒木贞夫大将为首的,被称为“皇道派”,这派人主张采取激烈的行动进行扩张,而且应该首先进攻苏联。以永田铁山为首的被称为“统制派”,认为日本还没有做好和西方国家、苏俄作战的准备在日本工业化没有完成前,争取充分消化满洲。永田铁山最终被一个叫做相泽三郎的中佐,用一把日本军人总是用来屠杀中国人的刀,杀死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永田铁山之死深层次原因就是统制派的观点和天皇的观点不合,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永田铁山死后,陆相林铣十郎辞职。裕仁天皇训诫新陆相的第一句话就是“陆军必须是天皇的陆军”,第二句话是“天皇本人意欲亲督一切外交事务及军事工作。因此,在作一切决定之前先要想天皇奏报。”这个时候是1935年8月。裕仁天皇在即位七年后开始了亲政。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让人听着很刺耳,可是细细想来,那个党内无派呢?国民党有左派和右派之分,也有左派右派之分。就是我们看来最讲团结的、最讲服从的“大日本皇军”还有统制派、皇道派之分,还屡屡发生“下克上”的行为呢。其实我们看到的历史,往往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和历史真相的距离可能越来越远。
日本陆军内“皇道派”和“统制派”矛盾尖锐,日本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也有尖锐的冲突。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是日本陆军内的两个山头。华北驻屯军资格很老,它是日本根据《辛丑条约》驻扎在北平至山海关沿线的部队。华北驻屯军到了1935年还只有三千多人。关东军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派驻在旅大地区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才迅速扩大起来的部队。部队由一万多人扩大到十万人。所以关东军很瞧不起华北的同行,总是对华北驻屯军指手画脚。
任何时候,部队都是讲实力的。这个道理放在哪里都是用。李云龙如果不是有一支善打硬仗的部队,也不能在和尚死后,为了给和尚报仇敢将和他平级的孔捷捆起来。张国焘如果不是手下有八万精锐之师,也不敢和党中央搞分裂。
看着关东军通过九一八事变富得流油,华北驻屯军总也想搞出些事来,好借机扩大势力。这真应了现在流行的那句话了——“有为才有位”。华北驻屯军想搞出点事来,但是又深感兵力不足。想借用关东军的力量吧,又怕关东军势力进来后,会打破华北驻屯军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关东军入关也想插手华北事务,同样也深感兵力不足。于是长城抗战后,日军不得不改变策略,改用军事威胁为辅,政治手段为主谋取华北。
政治手段谋取华北就是日军惯用伎俩——搞自治,用“中日亲善”“经济提携”为手段,通过自治使华北同中央政府实际分离。
第四十七章 日本也不是铁板一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