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谁能知道明治天皇、乃木希典、山鹿素行这些人对裕仁产生了多大影响,但是二战时期日本宣传的“圣战”、“武士道”、“圈”,这些词汇里都能看到他们的魅影。
1921年,20岁的裕仁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访欧之旅。访问期间,裕仁不仅学习西方的政治结构,同时也对军事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数次访问了一战时期的历史遗迹。年轻的裕仁心里肯定没有想过汉武大帝、康熙大帝,因为不屑于,那个曾经的威武巨人已经变成因为懦弱的病夫了。虽然没想过,但裕仁也像年轻时的刘彻和玄烨一样雄心勃勃,他不仅在访问凡尔登时一身戎装骑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照相,还特地去了拿破仑墓地所在地荣军院访问,并带回了一个拿破仑的半身像,之后将其摆在自己书房内。也是在这次出巡中,他接见并宴请了驻欧洲的十几个日本武官,这些武官最后都成了昭和军阀集团的成员。在这些人当中有冈村宁次、东条英机、山下奉文、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中岛今朝吾、矶谷廉介,裕仁继位后,就是这些少壮军人为先导,以清除为旗帜,开始了所谓的“昭和维新”,把日本中国乃至东南亚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日本少壮军人敢于下克上,擅于下克上,深层次原因在于背后有天皇的支持。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对外扩张,特别是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攫取了巨大利益。甲午战争赔款相当于日本国库年收入的五倍之多。日本利用这笔赔款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甲午战争的胜利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利益,促使日本扩张野心急剧膨胀。
由此日本对华政策出现了分歧,在日本政府中、军队中还是不乏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的人,这其中就以田中义一为首。这些人知道,如果对中国的侵略过于扩大的话,会损害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就会遭到西方列强的干涉。甲午战争后,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有些全局观念主张对中国的扩张应该是渐进式的。但是在日本裕仁天皇看来这是懦弱的表现,他崇尚拿破仑,所以他要用和他一样富有冒险精神的少壮军人来替换这些老朽的官员。也正是由于日本天皇的支持,日本的扩张野心也越来越疯狂。先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然后是入侵东南亚、袭击珍珠港,最终日本为它的侵略野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皇帝历来如此,我不满意你,我就换掉你,让我满意的人来做。裕仁天皇就是想利用少壮派军人控制政府,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是君主立宪国家,决策权在首相,天皇只有通过这种手段才能夺回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关东军的少壮派走在了最前面。
第三十章 下克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