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朱由检又那里真的想打,当年自己能登上皇位,全靠吴三桂率军支援,当日他可是曾亲眼看到过吴三桂手下军卒的强大战力,这些年辽东更是兵强马壮,竟能消灭大明宿敌后金,与之为敌,怕是非智者所为。(阅)(文学小说阅?)可吴三桂提的条件实在是有些过份,要想安置几十万户百姓,给近千万户百姓筹集粮草这得需要多少银两?没有几千万两能行吗?此次派军出关还是各位朝臣捐献,才筹到了军费,此时让朱由检还到那里去找这么多银子。所以朱由检才不得不下决心与辽东决一死战。
“依臣之见,辽东虽胜我大明,可自己也必然损失惨重。此次所提要求虽然过份,不过他们也应有议和之诚意,这些条件大有商量的余地。而且国内各地尚未完全平静,若是贸然举全国之力攻伐辽东,怕国内有失啊!”
朱由检听闻此言不再激动,即有议和之望,他当然也不想再次开战。“如能议抚,抚亦未尝不可,只是群臣可能明白其中道理?不要又在朝堂之上大呼小叫,说是折了我大明威风。(清风)”
“万岁放心,陛下宠谋远虑,就算一些臣工一时不能明白万岁苦心,但如抚事告成,利在社稷,有目共睹。(阅?)隆庆年间大明对蒙古俺答议款,反对者何其多也,可款事告成,俺答受封,从此西北再无战事,调西北大军于东北。方抵得住东胡攻伐,臣工们那个不心服口服。今日之事与之仿佛。”
周延儒口才确是不凡,几句话说得朱由检十分满意,频频点头。“好,明日早朝便由爱卿提出议和之事,不过依卿所见,应派何人去辽东方可即显我大明议和之诚意,又可不坠我大明之威风?”
“这……”说到人选周延儒却是真地犯了难。而这议和一事又是自己一力推动的,若自己不能想出一个好人选,难道要自己亲自去到那危险的地方?苦思片刻才终于想起一人,道:“启禀万岁,臣倒是想起一人,便是的宁王殿下朱寻采。当年吴三桂在左掖军时。宁王殿下便是神机营将军,两人应该有些旧情,何况宁王又是皇亲,足以显示大明诚意。”
朱由检对朱寻采可是十分看重,而且朱寻采又是自己登基的重要功臣,所以才封其为宁王,并将其留在京中,遇有军事,时常寻问,深得朱由检信任。(清风“好。便是宁王了!不过依你之见,辽东所提要求到底应如何应对。才能议和成功?”
“启禀万岁,如今国库空虑。这安抚辽东百姓之事恐怕是万万不可答应,不然只会更加助长辽东气焰,不过他们索要被俘明军家属一事倒可应允……”
“不可,万万不可,这些人在我大明一日,被俘明军便不敢为辽东刀指大明,一旦将他们家人送出关外,这些人又岂会记得咱们大明的好?再说
第三百三十二章 谈叛底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