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吴三桂最擅拉笼人心。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被俘明军恐怕便会真心投靠辽东。到时咱们岂不是平白多了二十余万敌人?”
“陛下宽心,辽东经此一战,损失惨重,三五年内恐怕无力破关。几年之后,大明在万岁的经营下国力必可一日千里,又岂是他吴三桂所能望背的。而且辽东本就缺衣少粮,咱们再送他几百万百姓,看他用什么来养活这些人,到时恐怕不用咱们动手,这些无衣无食地百姓便可将他吴三桂生吃活剥了。再说辽东提出这么多要求,咱们若是一件也不答应,恐怕也不好说话。”周延儒为了能促成此次和谈,可真畏是下了力气,若是吴三桂知晓,怕不是会赏他几万两银子,再封他一个辽东特使也说不定。
朱由检沉思片刻,觉得周延儒此言倒也有几分道理,陕西、山西等地之所以匪军成群,不也正是因为天降横灾,百姓无食,才会举起反旗的吗?直闹得自己食不安、寝不眠,倒也可让吴三桂尝尝这种滋味。“好,那便答应他们吧!不过这互市,依爱卿之见当开否?”
“互市当然是能不开则不开,如今辽东对粮铁等物所需远胜我大明需要战马,而商人逐利,若是互市一开,必会有大批商人为辽东运去粮草,那咱们想让辽东陷入内乱的计谋可就白费了。不过这赋税倒是可以免去,反正这些年也未见辽东有一两银子入了国库,就算咱们强收辽东税银,辽东没有大明一名官员,这税银多少还不是他吴三桂自己说得算?还有最后一条,辽东要咱们大明给他们一个交待,万岁可曾想过?”
“不用想了,杨嗣昌身为平辽元帅,一切责任自然都是他的,就是他唆使我进攻辽东。而且若是一个不够,卢象升、洪承畴都是帮凶,反正这些人都已身故,杨嗣昌、洪承畴尸体尚在辽东,难道他吴三桂还能从坟墓中将他们挖出来鞭尸不成?”
“万岁圣明,想来他吴三桂也是无话可说。不过为了安其心,奖其平后金有功,万岁不妨再大方些,给其一些虚名,不妨封其为辽东王,准开府设衙。”
十日后,山海关一带秋雨绵绵,不过刚刚九月而已,可气温却在连日的大雨中下降了许多。山海关外的辽东军大营中,十几万将士挤在几千座临时营帐中避雨,为驱寒气,吴三桂可是从山海关明军手中要了几千斤生姜,高起潜却不敢反对。
吴三桂及一众随军将领坐在中军大帐中,喝着姜汤,闲话家长。一名传令兵掀开帐门,大声道:“报,有明军使者前来传信,说大明使臣已抵达山海关,明日即可商谈议和之事。”
“噢,来得倒是不慢,可打听清楚了来者何人?”吴三桂放下手中汤碗问道。其余众将也倾耳细听。
未待那传令兵回话,帐门再次被掀开,走进来一明军将军打扮之人,此人面色黝黑,两道乌黑浓密地剑眉让人可以感到杀气。(?)
第三百三十二章 谈叛底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