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恶龙被屠杀,浴血奋斗取胜后的骑士圣乔治,在夜风中举起长刀。恶龙之血流淌在惨淡大地上,留下了一个十字形状。
这是圣乔治十字旗的起源,也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后,英格兰人将圣乔治视为守护神的原因。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圣乔治十字旗一道,始终伴随着这个民族。圣乔治十字最能激励人心,也最抢眼夺目的,自然就是和平年代里的体育赛场。
然而过去的这一月,圣乔治十字并没能迎来新的辉煌。充满了英雄主义情结的英格兰橄榄球队,在卫冕世界杯的征途中功败垂成。更令英格兰人失望的是,他们的足球队,居然在打平就能出线的情况下主场不敌克罗地亚,将2008欧洲杯出线资格交给了俄罗斯。
圣乔治十字在温布利寒冷的冬风中瑟缩。这一场不可思议的厮杀,英格兰找不到球场上的保护神、找不到一把致对手于死地的战刀、甚至找不到一种克敌制胜的办法。大地上血流弥漫,留下的十字,却是罪人的名录。这已经不再是十字旗,而是宣告着死亡的十字架。
英足总:墓志铭――“主帅必须英格兰人……”
当报道客场和俄罗斯比赛的英格兰媒体离场时,电视评论员和解说嘉宾们走向停车场,突然身后一位愤怒的球迷大喊道:“格拉汉姆;泰勒,感谢你在1994年的成绩!”
前英格兰主帅泰勒是解说嘉宾,他没能将英格兰队带进1994年世界杯,是麦克拉伦之前那位连大赛决赛圈都没进入的失败者。
泰勒无言以对。可是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把所有罪名都压在一个主教练身上。麦克拉伦有罪,选择他担任主教练的决策者呢?
当埃里克森在2006年年初的“酋长门”事件中名声扫地时,英格兰足总确立的选帅原则之一,便是“主教练必须是英格兰人”。这条原则未必能得到所有足总执委们认同,例如前阿森纳俱乐部副主席大卫;戴恩就非常反感这种带有明显本土意识的狭隘观点。在他的斡旋下,足总得到了和斯科拉里接触的机会。只是因为足总内部矛盾丛生,秘密的私下操作完全得不到保障,最终由于提前泄密,巴西人迫于舆论压力,主动退出了主帅席位的竞争。
为什么必须是英格兰人?埃里克森的油滑世故,只是原因之一。狭隘颟顸又保守傲慢的足总,始终打不开蒙蔽的双眼。英格兰足总这个154年历史的足球管理机构历来的毛病,就在于以业余化的价值观和方式来管理职业足球。新世纪以来,对于足总改革的呼声从未断绝,足总自身也在左右调整,可是长年积累而成的痼疾完全无法消除。
他们从来不愿意接受英格兰足球在管理、训练、科研和青少年培训方面,落后于欧陆对手的事实。职业联赛的繁荣景象,一定意义上还在迷惑着足总这个足球事务特别是国家队事务管理者的自我感觉。足总并没有彻底消除外籍教练入主英格兰国家队的可能,只是他们的傲慢和保守,在整个选帅过程中暴露无遗:
当温格再次表示对英格兰队教职没有兴趣之后,足总在新上任的总监巴维克的指挥下,依旧按照惯例,要求候选人们登门应试,于是直接气走了希丁克。
为什么必须是英格兰人?足总当初的解释,和一些媒体哗众取宠的激进民族主义论调类似,那就是只有英格兰人才真正明白英格兰足球的传统,才能带领国家队踢出具有英格兰特色的足球:激情、速度和对抗。仔细斟酌一下这些理由,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说辞。看看自从英超创立,英格兰足球重新成为世界足坛宠儿之后,有几个英格兰籍教练取得过成功?在英超联赛里,没有一个英格兰主教练带队夺取过冠军,拿走了这些荣誉的反而是苏格兰人弗格森和达格利什、法国人温格和葡萄牙人穆里尼奥。英超之外的其他联赛以及其他欧洲杯赛中,英格兰教练行列中,只有一个垂垂老矣、身患癌症的博比;罗布森成绩差强人意。
足总,这个英格兰足球的管理者、英格兰国家队的领导者,他们本应是英格兰足球的守护神,却完全不敢面对一个十余年来不容逃避的事实:英格兰根本没有一流足球教练。
最终选择一个麦克拉伦,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决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殊不知廖化又怎堪重用?此外用麦克拉伦替换埃里克森还有一句潜台词:主教练也得服从领导,也得听命于足总的调配,埃里克森的继任者绝不能像埃里克森那样阳奉阴违,拿着巨额高薪又将足总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见堂堂英格兰队主教练,其角色在不少成分上,和我们没什么面子的中国队主教练相差无几。
麦克拉伦:墓志铭――“老二怎能当老大……”
美国监狱里死囚走向电椅时,狱卒们都会按照传统,长声呼喝“deadanwalkg”一语。意译过来,这恐怕就是“行尸走肉”之意,如同此时此刻的麦克拉伦。
输给俄罗斯后,麦克拉伦还在硬挺着脖子,可他的老板巴维克应对媒体的话语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我当然支持他,难道除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外,我还能说什么别的吗?”
这一团“行尸走肉”,正在走向国家队职业生涯的终点。草草开头,匆匆煞尾,了无意趣。如果要指摘他的过错,整个预选赛期间俯首皆是。从战略上的阵容搭建,到战术上的应变和临场指挥,可他最要命的失误在于,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位置。麦克拉伦不是没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家队主教练,只是他的出现较最理想的时机提前了十年。
由一个平庸球员受伤退役,在低等级俱乐部担任助理教练却结识了弗格森的老友吉姆;史密斯,又因缘际会由于布莱恩;基德离开弗格森,在1998年获得曼联助理教练的职位,再到3年后成为米德尔斯堡队主教练,麦克拉伦的教练生涯在过去12年一直是以加速度向上蹿蹦的。真正能磨炼他教练能力和加深他知识积累的时段,是他在米德尔斯堡的6年。可是除却一个联赛杯,麦克拉伦还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储备,来应付英格兰主教练这样一个“英格兰第二重要职位”(按照英格兰球迷说法,国家队主教练的公众影响力仅次于首相)。
足总选择他的理由之一,是麦克拉伦在国家队担任了埃里克森5年的助手,对于国家队情况最为熟悉,顺利过渡可以指望。然而在职业足球的环境中,老二和老大有着天壤之别。长期担任助理教练并且成绩斐然者,最终顺利转型为成功主教练的例子,其实并不多见。麦克拉伦对于国家队的熟悉,某种程度上反而限制了他转换成为成功的主教练。
所有的决策权都在主教练手中,主教练做出的许多决定不是充满争议,就是会得罪人,而助理教练往往是主教练和队员们之间的润滑剂。一旦角色发生变化,关系也将随之产生变化,管理难度自然加大。由于他年轻,且是英格兰本土人,麦克拉伦担任埃里克森助手时,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可是他上台之后走出的第一步棋,便是放弃贝克汉姆、詹姆斯和坎贝尔这些年龄偏大的老国脚,启用自己的新人。
从启用新人,到他曾经尝试过的352,都是麦克拉伦想在英格兰队打上自己烙印的决定。只是他下手太快太猛,缺乏足够的过渡时间。同时身边的助手维纳布尔斯,却是一个在队员和媒体公众间比他更有威
英格兰的墓志铭 是谁将十字军‘斩首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