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厂的想法倒是有了,但在真正下决心去落实时,凌兰还是不由自主地犹豫了起来。他是与人合作办过厂的,对办厂的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有过较深的了解。他倒不担心办企业时,所需程序的繁琐与复杂,而是担心这办厂所需费用,可是远比贸易公司投入大。而办企业还有另外一个特性,那就是你无论投入多少资金购置设备,在企业正常运作时,它们是你的生财家什,但一旦企业运作受阻,业务停滞,甚至倒闭,在无人接手,或者就算有人愿意接盘,这些所投入地机器设备,几乎是三钱不值二钱。而贸易公司则不同,它几乎是没啥投入,就算开不下去了,损失不大的。
但犹豫归犹豫,凌兰还是很明白,假如自己公司不开,欠在外边地货款怎么收则成了问题,自己倒是可随便找个工作,那怕依自己的手艺,开个小饭店也行,但儿子怎么办?所以想来想去,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硬下心来开厂。为什么不再愿意干贸易?其实凌兰早就想明白了,与其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怕被供应商掐脖子,断货源,抢客户,倒不如自己横下心来干实体,就算竞争也要凭本事。但无论做贸易还是开工厂,找到货源才是关键。
货源供应商并不好找,虽然这回他只要救供应商提供半成品母线,自己回家再拉拔一道,做成成品发给客户,但饶是这样,也并不简单。本身能做的厂就很少,但现有干式拉丝机又限制了工字轮收放线的方式,这么一来,能做的厂家更是凤毛磷角。这就好解释,凌兰为什么这么容易,一颗树上吊死,临了人家一断货,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急得火烧火燎。幸运地是这回成方科技的老板陈一根,在充分了解到这半成品钢丝地技术性能后,最终答应肯做这半成品钢丝了,但前提是带款提货。对这个要求,凌兰认为并不过分,再说也没条件讨价还价,就一口认了下来。
陈一根这人,原来也在\"宏宇股份\"上班,是公司引进的较早一批大学生,他的老家是浙江湖州练市人。在厂里干了几年,但在那论资排辈,又没有较硬的后台企业里,在这种企业规则下,他的职场生涯,就显得总是那么平淡,那么渺茫。因此没呆上几年,在周边朋友的鼓动下,他自己也出去开了厂,先从拉丝做起。通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慢慢地他开始成熟,企业也走上了正轨。到二o一o年,他的江阴成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四十来人,年产值在三千多万,可以说他完全成功了,无论在生产技术,还是财富上,实现了他个人地双丰收。
像天下千千凡夫俗子一样,他也有缺点,他也有弱点,他的弱点一是较真,二是贪。人很聪明,但目光不够远,做事不够果断。人只要一贪,总会陷入那种看似相当简单地陷阱,而陈一根也不例外。二0一二年年底,通过朋友,有人给他介绍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宏宇股份\"有着千丝万缕地关系。第一个就是铁头,第二第三个则是铁头的合作伙伴周木匠和姚方。这三人通过朋友渠道,在得知陈一根有投资钢丝绳厂的意向后,通过双方地朋友,找到陈一根,想把三人合办地胶带钢丝绳厂以一千万的价格转让给陈一根。至于转让地原因,说是有别的什么原因,拖不起这么多钱。
三江市本身城市不大,自身行业间又比较扎堆。不管直接了解还是间接了解,总之相互间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不用说的总会传个天下皆知。所头铁头那个胶带厂,由于资金短缺,开不下去,想出手转让地消息,早就在行业里,传的是沸沸扬扬。中意的人倒也不少,但真正有实力感兴趣接盘的还真不多。而陈一根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初步了解后,通过双方的共同朋友,安排了这场正式会面。
为什么陈一根愿意接盘铁头的企业,其实他有他自己的打算。首先由于在城东外环路上的,成方公司自身业务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现有场地已经是池小鳖大地局面,为今后发展考虑搬厂是必然地。但人家搬厂,只要选好厂址,合适的话,搬去就是了。他难就难在他有一组热处理炉,而这炉子还是蛮先进的。这是他发家,也是今后发展地立足之本,扔掉不做那是不可能的,但做的话,现有场地环保地限制,必须无条件搬走或关停。但真要搬,就现今中国环保邹势,附近还真没合适之地。而恰好铁头的厂共有二家,一家在无锡与张家港,三江市交界地历下镇处,是一座热处理厂,同样有组热处理机组。另一家在靠近市
184 寻找供应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