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推动作用的路径主要有两种:民族文化产业和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旅游开发”[]。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中容易被游客感知的显性文化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并且为了迎合旅游者需求可能会使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在开发中得到恢复和发展,比如?多被淡忘的民族歌舞重新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开来。
而与显性文化相对应的隐性文化由于具有在短期内不易被游客感知的特征,因此也不便开发和利用,被视为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存在,被选择性地摒弃。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民族文化得到了认同,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中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开发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过度开发问题,对稀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如,商业气息过重,失去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真性,背离了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初衷,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目的。除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民族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甚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
“当前民族区域被旅游者群体选择的倾向日渐增加,这与民族文化的揭底式挖掘和立体式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时间过短、开发项目繁杂等问题让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明,具体措施模糊。”[]将时间维度放大,这些问题将影响民族文化的根基,损害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
表现形式欠缺
我国民族文化很多物态的表现形式多通过博物馆进行陈列。建立民族博物馆,目的在于保护民族文物,通过运用声、像、物等手段,对即将消失与被损毁的民族文物予以抢救、搜集和陈列。民族博物馆既能够起到保护民族民族文物和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够满足旅游者参观的需要。但我国的民族博物馆以静态的陈列、展示文物和图片资料为主,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致使不少民族博物馆入不敷出,比如宁夏博物馆就因为收入过低而不得不采取冬季半闭馆,春季再开馆的举措。
文化符号弱化
“民族语言是承载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核心媒介,是民族内部进行往来的前提。”[]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要求从事旅游行业的人会讲普通话,外来游客的进入使民族地区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普通话成为通用的语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媒体行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加重了语言消失的危险。
如基诺族通过代代相传的口传文化进行文化传承,在面对现代媒体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时,缺乏抵抗能力。再比如云南壮族人除了老一辈,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会说壮语,一旦会说民族语言的老年人去世,那么民族语言极有可能会随之消失。因此,对旅游开发中文化符号的继承和保护必须予以重视。
第61章 勾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