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统治末期的大明,与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一样,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即权力的严重失衡。
这可以说是无解的难题。
无论使用什么办法抑制,特权群体都将膨胀到底层阶级无法生存的地步,人性本就是贪婪的。
大明的特权群体,囊括皇帝、官僚宦官、宗藩国戚、权贵士绅、读书人、地主豪强、富商等享有相应特权的阶层,这才构成了一套完善的统治构架。
皇帝想要维持长久统治,就必然要明确赋役制度,以此来确立国朝的财政体系,围绕这一体系下,才能让大明有效的运转起来。
而上述的这套统治机制,权力的集权和分权就成了核心。
中央集权的本质,就是用最小的代价,以高效廉洁的形式,扼制特权群体的规模,继而实现对统治疆域的有效管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政策出现不完整传承,国内遭遇重大变故,当特权群体规模不断膨胀,当特权群体的胃口不断膨胀,当权力之争不断恶化,就在所难免的出现尖锐的阶级矛盾,倘若期间出现较多的天灾人祸、外部威胁,必然会加快王朝统治的崩坏。
至少在萧靖生的眼里,他所处的大明,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特权群体就是打着长工旗号的地主,皇帝想要治理好大明这片土地,就必然要用很多长工,可是这些长工呢,一边帮着治理,一边却偷偷剥削,压榨出力最多,获益最小的群体,薅起来没轻没重,这也形成掠夺财富的成本天生要比生产财富的成本更低。
造成这一无解难题的因素有很多。
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解决根本性问题,即土地性质,唯有彻底堵死土地兼并的死循环,打破特权樊楼,发展起多元化经济模式,才有可能终结几百年一循环的王朝魔咒。
“真是两个极端啊。”
从同州城外进来,前去同州衙署的途中,看到沿途热闹的场景,萧靖生的内心深处生出感慨。
尽管从天启元年开始,在陕西的这片土地上,就开始频出各种自然灾害,摊派辽饷,催征各项苛捐杂税,可是受苦受难的却是底层群体,稍稍出现些坎坷,那就是灾难,家破人亡成了常态。
像富裕一些的中层群体,尽管也遭受着剥削,可至少不会饿死,而特权群体就更过分了,他们考虑的从来都不是吃,而是如何享乐,如何蓄势,如何晋升,这种尖锐的阶层矛盾,以这种不合理的境遇,却矗立在这片土地之上……
“末将西安卫下辖千户李忠,拜见知州。”
得萧可生的传禀,率部进抵同州城外的萧靖生,得知同州知州张泰要询问情况,遂命萧可生留守约束麾下,自己则领着数十众勇锐来到同州衙署,赶来衙署之际,见到知州张泰抱拳行礼。
真是够年轻的。
坐在官椅上的张泰,看清走进正堂的萧靖生,双眼微眯起来,然想到此人来同州的目的,遂皱眉道:“此前我同州衙署,已奉巡抚衙门之令,会陕西督粮参政之命,筹措一批军粮征民夫运抵前线,且本州已派人向洪参政言明情况,缘何又派人来我同州催军粮?”
萧靖生抱拳一礼道:“好让知州知晓,贼首萧靖生在关山镇一带,纠集数万众叛民负隅顽抗,更挖设错综复杂的壕沟,以阻挡我军的进剿,虽说贵署先前奉令筹措军粮运抵前线,然……”
面对张泰的质询,萧靖生谨慎的回答着,余光观察着堂内所聚众人,让萧靖生觉得庆幸的,是张泰没有怀疑他的身份。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
谁会相信陕西有司所谴进剿官军,会因为内部出现营啸,继而被萧靖生逮住机会?
谁能想象的到,夺取蒲城、白水、澄城三县的萧靖生,会正大光明的出现在同州城呢?
不要低估统治阶层,但也别高估统治阶层!
先入为主的观念是会害死人的。
“那华州呢?耀州呢?”
听到萧靖生讲的这番话,张泰眉头微皱道:“据本州所知,要策应洪部进剿叛乱的不止我同州吧?我同州治下是什么情况,本州此前就谴人向洪参政言明,现在不止白水、澄城两县被叛民窃据,就连?阳、韩城两县也遭到叛民袭扰,这等态势下,你叫本州从何处去筹措军粮?!”
张泰很气恼!
在旁站着的同州通判周梁,主簿陈永,经历张之和几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自我军进抵关山镇一带,洪参政多次谴人催促华州,让其尽快将应筹粮草运抵前线。”迎着众人的注视,萧靖生眉头微蹙道:“华州方面就一直在推诿,根本就没有将所需粮草运抵前线,而西安府城所拨粮草,相隔华州所辖蒲城县较远,我军自进抵关山镇一带,就与叛民展开多次进剿……”
萧靖生的回答很谨慎,就是紧着华州说事,在萧靖生看来,同州和华州之间必然存在分歧和矛盾,否则当初夺占澄城县后,为何华州没有反应?要知道,同州进剿澄城县期间,只要华州
第一百九十三章 赚大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