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里的那根弦,都给我继续紧绷着。”
澄城县衙,响起萧靖生的声音。
“眼下澄城县的整体秩序,算是初步的梳理出来。”
萧靖生深邃的眼眸,环视正堂内所聚众人,“不过这绝不代表着我们,就能够沾沾自喜了,觉得可以万事大吉了。
此次去澄城县各地巡察,问题远比我预想的要严峻。
受此前旱情的影响,各乡镇村的粮食大幅减产,导致很多群体的储粮,根本就熬不过这个冬季。”
萧章栋、李莽、萧玉虎一行人,听到这里的时候,无不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啊。
倘若澄城县治下各个群体,没有能过冬的粮食,那么澄城县必然生乱,如此农会是否能在澄城县扎根,都是不好说的事情。
“鉴于这种复杂形势,我做出以下调整。”
萧靖生继续说道:“从即日起,在澄城所辖诸乡镇村,进行一场辅兵选拔,选拔群体集中在佃户中,凡是通过选拔者,连同他们的家眷,分批转移到蒲城县去,李莽你主抓此事,二叔你来协助。”
“喏!”
李莽、萧章栋当即抱拳应道。
“会长,那现下选拔的辅兵,要转移到蒲城县吗?”李莽想到了什么,看向萧靖生询问道。
“现下这批辅兵不转移,就留在澄城县境内,协助第二标镇守澄城县。”
萧靖生摇头道:“之所以要在澄城县境内,对佃户群体进行选拔,就是要给澄城县减负,同时减少粮食转运的损耗。
粮食危机算是初步形成,想要避免农会所辖地盘,不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从这一刻开始就要杜绝浪费。
在澄城县选拔募集的这批辅兵,会在秦军所辖第三、第四标的监察下,在蒲城县接受操练,开辟煤场、铁场。
当然此事也会在白水县进行,将这批壮劳集中起来,白水和澄城两县,可能爆发动乱的威胁才能削减很多。”
萧靖生比谁都要清楚,一帮饿红眼的无产群体,一旦被煽动起来,心底积攒有怨气,将会爆发怎样的动乱。
趁着眼下农会所储粮食相对充裕,用粮食来吸引白水、澄城两县的佃户群体,将他们集中转移到蒲城县治下,采取轮调操练和劳作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约束,这至少能确保初期的整体安稳。
尽管蒲城县的压力相应增加,但是换取的好处也不少。
其一,拥有一批规模不小的成建制辅兵。
其二,能在蒲城筹建起一批煤场和铁场,满足诸业工坊生产所需。
其三,削减白水、澄城两县地方宗法制影响,避免两县治下生乱。
其四,一旦农会所储粮食告急,将调遣麾下勇锐,聚拢这批辅兵,对临近州县展开攻势!
在萧靖生的内心深处,已经想好农会出现粮食危机,将采取怎样的行动。
临近蒲城县的富平、耀州、同官等地,都将成为农会要扫荡的区域,凡是平日里作恶多端的群体,都将成为打击对象。
对于萧靖生来讲,你叫他组织人手,将所辖农会缴获的粮食,详细的统计出来,这根本就不现实。
咋统计?
就算是萧靖生聚拢一批读书人,采取监视的形式叫他们做事,可农会所辖地盘,有一堆事情需要他们强制性去做。
真有那样的时间,倒不如多解决些眼前能看见的。
甚至对所辖秦军各标统计甲胄、各式军械、火铳、火炮等武备详情,当前的秦军连诸兵种都没有细化,还需要对外进行扩张,以增加农会所辖地盘战略纵深,萧靖生根本就办不到此事。
军队中的文盲遍地走,地方识字者都被聚拢起来强制做事,仅靠萧靖生一人,就想把此事做好,现实吗?
尽管萧靖生心里清楚,这样会导致很多隐患出现,可是没办法啊,凡事想朝正规化去靠拢,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这也是萧靖生为何要给予麾下勇锐、匠户两类特殊群体,相对丰厚的福利待遇的根本原因。
前者能在农会遇到危机时,听从萧靖生的号令,对外进行攻略,查抄作恶多端者的不义之财。
后者能在农会的领导之下,听从萧靖生的号令,不留余力的打造各种所需,帮助农会补齐短板。
唯有实现这一核心运转,萧靖生才能统辖着农会势力,聚拢治下各个群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确保治理和建设好所辖地盘。
除了吸纳佃户群体外,萧靖生就第二标驻扎布防,吸纳流民编练劳作营,督促所设诸镇公所进行编户造册,修建澄城县城,监督诸业工坊等事,对萧章栋、李莽
第一百七十三章 白水之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