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4章 冬至[1/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日金明池上,杨帆不仅科普了一些飞行原理,后来还提出了热气球的相关概念,这让炎亲王非常感兴趣,当场便表达了对杨帆制造热气球的支持,甚至愿意出钱出力,为杨帆搜集相应的材料和用具等提供相应的帮助。
      杨帆有些无奈,他起初只是说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并没有真的想要着手去制造热气球,谁曾想炎亲王竟会如此“热情”,一番“唇枪舌剑”后,杨帆只得迫不得已揽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热气球的架构倒是并不复杂,只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难的是材料,特别是球囊,球囊不仅要质量轻、结实可靠、密不透风,还要防火,以防被加热装置喷出来的火焰点燃;而加热装置中的燃烧器是热气球的心脏,燃料的选择也是个问题,需要做到一直保持火种,即使被风吹,也不会熄灭。相对来说,吊篮是最容易解决的,只要足够结实,顺带支持缓冲碰撞就行了。
      罗马不是一日就能建成的,对于这一点,杨帆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虽然被炎亲王“惦记”着,他却并不着急,在没有找到合适可靠的材料之前,他是不会将热气球计划提上日程的,且拖着吧。
      杨帆在城外“隐姓埋名”多日,在时间力量的磨灭下,京城里,他的热度终于消散得差不多了,于是他又恢复起了以前醉生梦死的生活。
      作坊视察、勾栏听曲、球场打球、樊楼喝酒,小日子红红火火,不亦乐乎!有时候还得给女神整理一些数学知识,这是最耗费心神的,至于红楼梦的翻译工作,那纯粹属于“顺水推舟”。
      就这样,冬至来临了。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后世的农历十一月,所以说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同样也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人们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因此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到了如今的大宋朝,冬节已经十分盛行,冬至并不只是一个节气,而是与春节、寒食并列的“三大节”之一,冬至前夜也被称为“冬除”。与除夕的风俗相仿,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孩子们可以整夜玩耍不睡,被称为“守冬”,据说这样可以求得父亲长命百岁。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意思是说,在冬至这一天,自天子而至黎民,所有人都沉浸在节庆的欢乐中。即使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也要拿出一整年来积攒下的积蓄,或向旁人求爷爷告奶奶要来三两个大子儿,置办上最光鲜的衣服,再好吃好喝一顿才不枉白过了这个冬至节。而那些薄有余财的人家呢,则会携带着贵贱不一的礼物,出门访亲拜友。
      大概是由于这一天的消耗过多,透支了太多的积蓄,一两个月后的新年就很难再过得如此阔绰了。为此,大宋人民还自嘲地编造了一句谚语,叫“肥冬瘦年”。
      大宋人们有在冬至吃汤圆和混沌的习俗,有“冬馄饨,年??”的说法。
      汤圆,在宋朝被称作“浮圆子”,有诗云: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

第84章 冬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