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南朝梁任?P《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云:“人蓄油素,家怀铅笔。”
扬雄《答刘歆书》云:“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这里扬雄所用的“油素”,搭配的是毛笔,任?P将“油素”和“铅笔”并提,应属修辞之语,“铅”“素”并未搭配使用。
唐开元文臣李周翰在《昭明文选五臣注》中对“人蓄油素,家怀铅笔”作了如下注解:“油素,绢也;铅,粉笔也,所以理书也。”他将“铅”解释成校理书籍的铅粉笔。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怀铅”、“铅椠”等词语逐渐作为“读书、治学及校勘书籍”的代称而使用。成语“怀铅握椠”、“怀铅提椠”、“怀铅握素”来形容勤于写作或校书,也即脱胎于此。
有此可见,古人对硬笔是有需求和研究的。
虽然叫作铅笔,但铅笔的笔芯里根本就没有铅,而是由石墨与粘土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杨帆做了多次实验,这才找到了一个大致的比例,再找能工巧匠做了一个“压芯机”,可以将调制好的石墨黏土混合物挤压成一根根细长的铅芯,然后加热干燥和高温焙烧,使其具有一定硬度,最后经过油浸处理,就能得到简配版的铅笔芯了。
接下去就比较简单了,只需将圆条木中间掏空,往里插入铅笔芯即可,不过这样做太费功夫,杨帆后来是将铅笔芯放置在两瓣中间刨出芯槽的木头里,最后用胶将两瓣木头粘上,这样更加简便。为了让铅笔芯外面的木头更容易卷削,这些木头事先都经过了加热干燥和高温变性处理。
就这样,铅笔诞生了!杨帆甚至还给铅笔刷上了漆,看起来还有模有样的。
张玉林在试用过后,连声赞叹道:“公子,这铅笔写起来挺不错啊,而且还不用蘸墨,随身携带起来也方便多了。”
“那是必须的,要不然哥哥把它做出来干嘛。”
“不过你这握笔方式不对,让我来给你示范一下。”杨帆乐呵呵地说道,看到张玉林用握毛笔的方式去拿铅笔,这么怪异的画面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玉林,你可知这铅笔造价几何?”一旁的吴刚有些?N瑟的问道。
作为铅笔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吴刚对铅笔的成本十分了解,虽然他鲜少读书习字,但也知道这么便宜的铅笔肯定会给读书人带来多大的好处。
在大宋,虽然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但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可以拥有笔墨纸砚的。甚至一些贫困的读书人根本就看不到纸的存在,只能在石头、芭蕉叶等物体上进行书写学习,更别说是更加昂贵的墨水和砚台了,而毛笔也并不便宜。
京城市场上所卖的毛笔,贵贱不一,但即便是最便宜的鸡毛笔,一支也要价值直四五文钱,且这种笔毫短锋齐,软而无力,止宜细书,苟字大半寸,难书矣。
至于墨这种消耗品,也不便宜,虽然没钱还真不一定读得起书。
而铅笔所用的原料不过是木头和石墨,而且还不用消耗墨和砚台,与毛笔比起来,无疑要便宜很多。
“这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可是一件好事啊!”张玉林两眼发光地说道。
“公子,要不然我们多做点铅笔出去卖吧?”孙达在旁边建议道,仿佛找到了一条财路。
杨帆对此倒没什么兴趣,他制作铅笔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并没想着靠它赚钱。铅笔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容易被人仿制,而且读书人也不一定会接受,无论是书法还是作画上,毛笔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也许只有一些贫困的读书人才会买去用。
不过这铅笔赚上一笔快钱还是可以的,因此杨帆也没有阻止他们,由他们去了,就当是让他们赚点零花钱了。
第77章 铅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