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杨帆在天香阁人工制造彩虹成功后,他在京城里算是彻底出名了,不少人都在试图通过他周边的亲朋好友来打听他的家庭住址。
这些人中,有些说是想要登门拜访,有些是为数学而来,有些也是冲着科学的热度来的,更有甚者甚至想要直接“拜师学艺”,这让杨帆有些“受宠若惊”,于是这些天来,不堪其扰的杨帆便一直躲在城外没有回去。
城外虽然没有京城里的繁华,但是杨帆乐得清闲,每天读读书写写字搞搞实验,累了便出门去田里转上一圈,看看大棚里绿油油的菜叶子,顺便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光,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让他十分享受。
在原来的世界里,杨帆读书打球玩游戏,穿越过来后又忙于赚钱无法自拔,这几天的“退休”生活让他的心态都发生了不少变化,整个人沉淀了不少。
直到张玉林给了他一封信,杨帆这才结束了“混吃等死”、“无所事事”的闲散生活。
信是秦浩然拿给张玉林的,但不是秦浩然写的,而是他姐姐秦婉如的亲笔信。
秦婉如的字隽秀雅致,洋洋洒洒写了一整页,字里行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采。而这封信的目的只有一个,虽然秦大才女信里写得很委婉,但杨帆知道她是在跟他要接下去的“数学”教材。
女神有求于他,杨帆自然得“有求必应”啊,可让他编写数学教材这就有些为难他了,之前他给张玉林做数学“启蒙”时,也就随便写了点简单的内容和知识点,根本没有系统性地去梳理和归纳。
杨帆苦恼了许久,这才决定将写点初中的数学知识点,包括一些代数、不等式、几何以及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等。
编写教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算起来,杨帆初中毕业都五年了,记忆已经有些模糊,脑子里回忆起来的知识点也都是零零散散的,没有一个主要的脉络,这让杨帆很是头疼。
在编写工作凝滞不前时,杨帆就会转换思路,去找点别的事情来做,比如说较为轻松的翻译。所谓的翻译,并不是翻译外国的文字语言,而是将房车里简体版的红楼梦翻译成繁体字而已。
至于杨帆为什么突然会想起做这件事,除了放松一下脑子外,也是想着这么好的书应该拿出来给女神分享一下。至于他心里还有没有抱着什么其他目的,这点他是肯定不会承认的。
说实在的,杨帆还真没看过完整的红楼梦,他也没兴趣,以前初高中那会儿看的那些完全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如今这一边看一边翻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讲述了写作缘起,还自谦才疏学浅,只能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杨帆无语凝噎,这还才疏学浅的话,还让其他人怎么活?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红楼梦的翻译,都要写很多很多的字,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进行工作,杨帆自然不会笨得用毛笔来写,毛笔属软笔,书写起来笔走龙蛇、铁画银钩,为中华独有之文化。但毛笔书写要求高,速度慢。杨帆这些天来,在练字一事上笔耕不缀,写的字虽然有进步,但还没到能写蝇头小字的地步,不过这点小问题可难不倒他,因此,杨帆决定发明大宋版的铅笔。
在长期的书写活动中,便利性的书写需求是不可能没有的,古人对这一点也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
东晋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中也记载:“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以为裨补《?轩》所载”。
唐代刘知几《史通》云:“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
可见,古时包括扬雄在内的一批知识采集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为了及时记录,使用的便携工具便是“铅”和“椠”。
“椠”与牍类似,是裁削树木得到的素木片,以供落笔行文;而“铅”自然也是作为笔用来书写
第77章 铅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