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一过,杨帆又重新恢复了“社畜”的生活节奏,一门心思地扑在“工作”上面,除了对“核心技术人员”的培训外,还要完善工坊的生产流程和生产规范,他也希望工坊能早一日顺利地运转起来,如此一来,他也就能早一日“功成身退”,从此过起“躺着”数钱、混吃等死的美好生活。
这天下午,杨帆抽空去了一趟元球坊,不是去买球,而是去关心一下篮球的“研发”进程。
如今的大宋,不仅有专门制球的作坊和商品球,甚至还出现了大量足球品牌。比如有六锭银、虎掌、侧金钱、八月圆、旋螺虎掌、曲水万字、满园春、葵花、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六如意,等等。
杨帆还听到了一首堪称“精品购球指南”的词:“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缝短难缝,六叶桃样儿偏羡,斗底银锭少圆,五角葵花多少病,得知者切莫劳用。”大意是说,梨花和虎掌这俩牌子的球好看耐用,侧金钱牌的做工不行,六叶桃样子最好看,斗底和银锭牌的圆度不够,五角和葵花牌的毛病多,千万不能用。
宋朝的制球工艺大底是这样的,球分两层,内胆是用动物膀胱做的,外层由经过火?@、水鞣等工艺软化并剪裁过的牛皮精心缝制而成,缝制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也就是缝好后翻转,球壳的表面不露线头,叫做里缝法。因此,大宋有一句俗谚,叫做“缝十张牛皮去吹”,寓意信口开河,跟后世的“吹牛皮”倒是有些异曲同工。
而元球坊在东京城的制球作坊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元球坊里有个手艺高超的皮匠老师傅,名叫徐世军,其拿手的绝活是可以制出一种“一缝球”。顾名思义,这种皮球通体只有一道连续的接缝,和那些八片、十二片、十六片皮子缝制的皮球相比,不仅少了许多道缝,而且他的“一缝球”还能做得和普通的皮球一样圆滑。
理论上,以大宋目前的制球工艺,杨帆觉得弄个篮球出来应该是可行的,只要在大宋目前这种“足球”的基础上,把球体再做得更大一些、质量上再重一些、然后把球皮弄得粗糙一些,应该就差不多了。
徐世军老师傅对杨帆提出的这些奇怪要求有些难以理解,这样做出来的球难道能踢吗?怕是会弄伤脚吧?只不过无论是材料上还是工钱上,杨帆一点都不含糊,十分舍得花钱,徐世军也就尽心尽力地“研究”着篮球的制作方法,并且已经小有成效,拿出了几个篮球“雏形”,杨帆试了一下,颇为欣喜,虽然手感不是很好,但其大小、弹性方面,还算是合格的,勉强已经可以当成篮球来打了。
苦于现在篮球场还没有弄出来,不然杨帆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一下,好久没打球了。
后世在大学里,杨帆更多的还是在橡胶场上打球,想和同学们去室内球馆打个篮球可不容易,主要是场地太少人又太多,僧多肉少啊。如今嘛,这手上是有钱没地花啊,盖个专属球场岂不是美滋滋?杨帆心想,等忙过了这阵子,就去盖个室内篮球场,铺木地板的那种。
呵呵,从今往后,这篮球也是我们华夏的了!
从元球坊出来,经过齐云社时,杨帆本想着进去和林家驹他们这几个“足球狂魔”打声招呼,意外了解到,唐德荣和林家驹这两个衙内竟已经很久没有来这齐云社了,让很多人高呼不可思议,不少“球友”上门去寻他们也是没见着面,根据他们私下打听到的一些“小道消息”,自重阳节回来后,林家驹和唐德荣如出一辙,都不知道是受到了什么刺激,竟开始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足不出户地认真读起书来,让府里的人惊讶不已。
读书?杨帆笑了,那两个二货能静下心来读书?怕是在研究怎么出海吧?这可真是头铁啊,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杨帆才懒得管他们,来都来了,正好运动一下出出汗,锻炼一下身体。
正当杨帆准备去换身衣服下场踢球时,便看到张云林这小子一脸焦急,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
“公子,您快去救救吴大哥吧!”人未至,声先到,张玉林一边跑一边喘着大气道,而后不小心跌坐在杨帆身前。
杨帆连忙上前伸手将张玉林扶起,见他没有受伤,这才关切地问道:“你之前喊的是吴刚吗?他出什么事了?”
其实杨帆他们四人下午是一起出门的,只不过半路上,张玉林突然想到家里的笔墨纸砚不多了,便想要去买上一些,因不同路,于是杨帆就让吴刚跟着玉林,而他自己则带着孙达先走一步,没想到就这么会儿功夫竟出了这事儿。
张玉林喘着粗气,哭着说道:“吴大哥,他,他被抓起来了,呜。。。都怪我贪玩。”
被抓起来了?杨帆眉头一皱,难道是犯事了?
“别急,你慢慢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杨帆轻声安抚道。
张玉林伸手抹了抹眼泪,断断续续地述说起来。
&
第48章 蟋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