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慈幼局逃离后,每日奔波只求能养活自己,过节也是种奢侈呢!”
“都怪姐姐没本事,这么多年来,都没能让你好好地过个节。”最终,还是姐姐张玉兰率先开口,打破了此时凝滞的气氛。
张玉林看向姐姐,摇着头道:“要不是姐姐的辛苦劳作,恐怕我早已饿死街头了,更别说读书识字了。”
“过不过节的,我并不稀罕。”张玉林硬气地补充了一句。
看到眼前这一幕,有些感人又有些怪异,杨帆知道自己问的不合时宜,连忙圆场道:“行了行了,都是我的错,怪我多嘴,就不该瞎问。”
“你小子不错,还知道你姐姐的辛苦,懂得感恩,这是好事儿!”杨帆揉了揉张玉林的小脑袋,颇为高兴地说道。
真是一对懂事的姐弟,杨帆大笑着对两人说道:“放心吧,今后我们每一个节日都要过,而且要吃得好,玩得好,不辜负每一个节日。”
杨帆这边大言不惭地保证完,才发现姐弟两人的眼眶已经微微泛红,不知道是被此前的回忆还是他如今的这番话给刺激的,便是他自己仿佛也受到了些许感染,鼻头微酸,这是过节吗?
“能遇到公子,是我们姐弟俩的幸运。”
“公子,听说您这段时间缺人手,我也想回您城外的宅院里去帮忙,城内这里委实不需要我。”张玉兰看了一眼弟弟,然后朝杨帆恳求道,她是个有恩必报的人,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份力,而不是白白“享受”这一切。
“是啊,公子,您就让我姐姐过去帮忙吧,我在这边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张玉林十分懂事,也知道姐姐的意思,也在一旁适时地帮腔道。
杨帆摆摆手道:“不是早就说好了吗?你们俩就老老实实地帮我守在这里就好,哪也不用去。而且接下去我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已经没什么好忙的了。”
“特别是你,玉林。你这年纪,别的就不要多想了,好好读书,争取早日考进国子监才是,替你自己,也替你姐争口气。”杨帆鼓励道,他不喜欢读书,但喜欢鼓励别人读书。
张玉林瞪大了双眼,摇着头道:“国子监?不可能进的,还不如过几年去考科举。”
听到张玉林这么没斗志的话,杨帆差点就想动手揍他一顿,好让他清醒清醒。
“别,公子您听我解释。”张玉林看到杨帆神色明显不对,下意识地连忙出声求饶。
原来在大宋朝除了科举制外,还有另外四种人才选拔制度。
首先是科举制,是大宋朝如今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武举科、医官等其他各科。科举制度使得贫寒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使得万千的贫寒子弟加入到封建王朝的人才体系中,也冲淡了以往的世家大族的权力。
第二种人才选拔制度就是杨帆方才所说的国子监了。国子监号称大宋朝官员的孵化器,能进入这里的,基本上就等于进入了仕途。不过大宋朝的国子监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读书的,国子监的门槛那是相当高的,一般来说,只有七品以上的中下级官僚阶层子弟才有资格入学,而且招生名额还是有限的。
所以杨帆让张玉林去考国子监,无疑是痴人说梦。
大宋朝第三种人才选拔制度是太学,太学是隶属于国子监的,相对于国子监的门槛,太学的要稍微低一点点,太学生会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从这点上来看,张玉林还是有希望的。
宋朝第四种人才选拔制度是举荐,一般来说,朝廷的科举制和国子监、太学这三种人才选拔制度,基本上已经把能选拔的人才都囊括进去了,但是朝廷还是怕有人才被埋没,又设立了举荐制度。对于那些流落在民间的能人才士给予特殊的入仕名额。而为了防止官员随意举荐、结党营私,宋朝规定官员举荐的人不得超过五人。
最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恩荫制度。恩荫又称门荫、任子、恩补、荫补等,就是祖上为朝廷做过巨大贡献,他们的后代可以依靠祖辈的恩荫到朝廷做官,这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世袭。每逢祭天、皇帝生日、大臣去世等特殊时节,朝廷都会拿出名额恩荫臣子。
受教了,原来小丑居然是我自己,原以为国子监就是个读书的地方,只要学识优秀就能考进去呢,是自己太无知了,没有搞清楚状况,看来以后还是的谨言慎行,不要再闹了笑话。
在两个孩子面前,杨帆的脸皮还是比较厚的,只是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子,面不改色地说道:“行吧,那就好好读书,争取先入太学。”
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杨帆赶紧插科打诨,带着孩子们买买买去了。
第33章 中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