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章 利润[2/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掌柜的可不想错过,自然是欣然答应。
      离开周家扇铺,张玉林这个小跟班便忍不住向杨帆问道:“公子,这叠扇我们也可以自己找人来做呀,为何非要和那周家扇铺合作?平白少了许多利益。”
      这些天来,除了认真读书之外,他们姐弟俩便是在帮忙搭理叠扇生意,对于公子将这利益拱手让人的行为,他有些困惑。
      杨帆很喜欢张玉林这个耿直男孩,闻言哈哈一笑,开玩笑道:“因为我懒呀,这事真要做起来,太繁琐了。”
      “术业有专攻,人周家扇铺的能力摆在那呢,而且周掌柜这人颇讲信用,做生意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和他们合作也挺好的。”
      “趁现在叠扇还有热度,市场上又没有什么竞争,我们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推出高品质叠扇,一举拿下这叠扇行业的龙头位置,在人们心里树立起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对将来的生意是极有好处的。”
      “我们自己做不来的,时间不够,专业能力也不够,销售也是个问题。所以啊,别想着吃独食,市场这么大,跟周家扇铺合作是双赢的。”杨帆摸了摸张玉林的脑袋,笑着说道。
      张玉林挠了挠头,他年纪还小,对杨帆的这一番话并不是很理解,只觉得听起来蛮有道理,容易让人信服。
      “公子好厉害,这下家里以后就多了一笔源源不断的收入了。”张玉林不再纠缠于之前的烦恼,转而欢欣鼓舞道,杨帆待他们姐弟很好,他自然希望公子能多多赚钱。
      傻孩子,世上哪有这种好事,就算那周家扇铺讲信用,生意终归是生意,等这次合作事了,估计也就是分道扬镳的时候了,想就靠这叠扇生意吃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杨帆笑了笑,并没有将自己的这番想法说出来。
      “公子,您现在一定很有钱吧?要不然再多买几处宅院吧?”张玉林比划着道。
      不等杨帆开口,张玉林又自顾自地解释道:“从小,我就梦想着长大了能赚钱在这东京城里买上一处房子,这样我和阿姐就不用东躲西藏地过日子了。”
      “而且我听阿姐说,这东京城里的房子年年都在涨价,买房子可比做生意强多了,做生意说不定还会亏呢。”张玉林有些兴奋,仿佛买房的人是他一样。
      这话倒是有些道理,房地产这生意还是值得做的,特别是对大宋都城这种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在如今风调雨顺的盛世年代,房价逐年上涨那是肯定的。
      比如说欧阳修,他二十一岁到开封赶考,是租的房子;二十三岁再次到开封赶考,还是租的房子;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等待朝廷分派工作,还是在开封租房住;三十八岁那年做到“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仍然在开封租房。
      再比如说苏东坡,二十一岁那年跟着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到开封赶考,父子三人一块儿租房。太平兴国寺位于开封大相国寺的西侧,当年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寺,僧众很多,朝廷专门给它盖了一个小跨院,作为合寺僧人的澡堂子。澡堂子里有闲房,专门租给进京赶考的举人,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在那里整整住了一年,直到他们都有了官衔和俸禄以后才搬走。但是有了官衔和俸禄的三苏父子仍然没有在开封买房,他们先是在西郊租民宅,后来又搬到太学南边租公房。再后来苏轼和苏辙参加选官考试,为了安心复习功课,在驿馆里住了一段。而苏洵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则跑到雍丘一个亲戚家里借住了将近两年时间。
      苏东坡名满天下以后,收了几个年轻弟子: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在开封都没有房产,也是租房住,其中秦观在市中心租房,黄庭坚在城西的?池寺租房,张耒和晁补之在南郊租房。实在讲,苏门四学士不是不想在开封买房,而是买不起。
      而如今的开封房价,只高不低。
      杨帆笑着道:“你小子,有些好高骛远了吧,以东京城如今的房价,我赚的那点钱算得了什么,还敢想多买几处?”
      此番,杨帆总共投入了近五千贯,绯绿社那边已经演出了十一场桃花扇,给杨帆带来近一千贯的门票分成,一千余把桃花扇差不多收入两万贯,虽然和周家扇铺的后续合作以及绯绿社那边的演出,预计在未来还能带来一些收益,不过杨帆如今手上不过也只有两万余贯,想买房谈何容易?
      是哦,京城居大不易,是自己过于异想天开了,张玉林脸上有些失落。
      呵,这小子,对买房很执着啊。杨帆拍了拍手,道:“城里的房子买不起,我们可以买城外的嘛。”
      张玉林精神了一下,而后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出声劝道:“公子可别,城外的房子岂能和这城里的相比,那些房子可不值钱,即便是那些豪奢贵族的园林别院,人家也只是偶尔过去小住散心,谁愿意长期住在那荒郊野外的地方?”
      杨帆暗自点头,这小子说得有点道理,不过他还是得花这笔钱在城外买处合适的房子,用来安置那辆房车,毕竟也不能一直赖在别人家里啊。

第26章 利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