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不说,甚至还安排他们进私塾读书,姐弟俩已经和杨帆变得熟络起来。
“没问题,到时候一定带上你们。”杨帆微笑着欣然答应。
张玉林姐弟俩毕竟还是孩子,听到杨帆要他们去看演出,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高兴,恨不得七夕马上来临。
“公子,听说这剧要凭票入场的,周围很多人都说要去看,这票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张玉兰不无担心地说道。
这当然也是杨帆的主意,他一改当前瓦肆勾栏里先到先得的惯例,让绯绿社提前定制了许多等级不一的门票出来,然后再雇佣“水军”“黄牛”等哄抬票价,炒作出“一票难求”的盛况,变相地给“桃花扇”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热度。
逛着逛着,杨帆三人的手上多了不少东西,主要是街上新奇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杨帆虽然大部分身家都投到了折扇生意上,但零花钱还是有的,花钱购物,乐趣无穷啊!
东京城各大街市上几乎都有卖一种叫“磨喝乐”的人偶,是大宋人最喜欢的吉祥物,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最大的尺寸高为三尺,和小孩子身高几乎不相上下。“磨喝乐”制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发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装。比起后世那些“芭比娃娃”之类的手办,“磨喝乐”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地华贵漂亮。
如此精美有趣的小玩意儿,杨帆自然得为自己和张玉兰姐弟俩买上几个,拿回家去还能当个摆设,美观而不失趣味。
也不止杨帆在买买买,事实上,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在这七夕节的几天里都会康概花钱,置办各种时兴物品。
用黄蜡制作成凫雁、鸳鸯、水鸟、乌龟、鱼等,彩画金缕,放在水里,称之为“水上浮”。好看,也是妇女求子的一种方式。
在小木板上敷泥土,播粟米种子,让它们长成小苗,缀以田地、农舍、小人,成为村落的样子,叫做“?b板”。
把瓜雕刻出各种花样,称作“花瓜”,精细巧妙。
用油面蜜糖制作笑脸,叫做“果食”,花样百出,奇巧万端。如果购买一斤,里边就有一对披着甲胄门神样子的,叫做“果食将军”。
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入瓷器里边,用水浸泡,等到长出几寸长的嫩芽,再用红蓝色的丝线捆扎起来,叫做“种生”。
所有这些东西,都在繁华街道中心,用彩色丝绸扎成的货摊上出售。
七月初七当天傍晚,姐弟俩征得杨帆同意,在家中开阔的庭院里设下香案,案上铺一层楝叶,楝叶是楝树的叶子,楝树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高大乔木,暮春开花,深秋落叶,叶子有杀虫功效。楝叶是姐弟俩亲自摘的,就算摘不到,也买得到,价格特别便宜。
楝叶上摆放瓜果点心,以示对牛郎织女的恭敬,只见姐弟两人穿上杨帆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抬头看着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礼,开始向牛郎织女“乞巧”。
弟弟张玉林将笔墨纸砚供在牛郎牌位前,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愿望,嘴里默念:“张玉林祈求牛郎,求您让我变得更聪明”。而姐姐张玉兰则是将针线筐供在织女牌位前,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嘴里同样默念:“张玉兰祈求织女,求您赐我一双巧手吧。”
据说女子于这天晚上,捉了小蜘蛛,放在精致的金银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打开盒子,倘若蜘蛛结成了密密的圆形蛛网,就叫“得巧”。
赵师侠也填过《鹊桥仙》一阕,细撰大宋朝七夕佳节之风情民俗。
明河风细,鹊桥云淡,秋入庭梧先坠。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不知谁见女牛忙,谩多少、人间欢会。
在后世,人们将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联系起来,七夕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普普通通的所谓“东方情人节”来过,而且还跟一般的妇女、儿童没有什么关系,主要的活动也不过是男女朋友之间互相赠送些玫瑰花、巧克力之类的礼物,然后再一起吃个饭、看场电影之类的,如此而已。
然而在大宋,七夕跟情人节可以说是毫无关系的,恰恰相反的是,大宋有句俗语:“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人们谈婚论嫁时,甚至还要有意避开七夕。
牛郎与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两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尽管词人秦观一首传世名作《鹊桥仙》歌颂了七夕的浪漫,然而,这样的浪漫也只会存在于诗词当中罢了。问世间又有哪对情人愿意跟自己相爱的人分隔两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比起来,元宵节才更像是大宋人民的情人节。
大宋的七夕活动倒是比后世精彩多了,杨帆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想不到大宋的七夕过得如此丰富、精细而且有趣。后世的生活无疑是要比大宋更加富足舒适的,然而这传统节日的氛围却远不如大宋,真该好好反思反思。
第21章 七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