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刘立志到任后,他的工作是从下村熟悉人,看各村的项目开始的。
他换上一身运动装,脚上穿了一双旅游鞋,戴着一顶草帽子,开车就下村了。
作为发改局的副局长,刘立志一直负责全县的项目工作,在项目工作上,他是有一定经验的。
木生作为镇书记,也特别满意上级给派了个懂项目的搭档。
这样,有刘立志张罗,他就轻松一些,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全镇的大事上了。
镇里一位副镇长和办公室主任,陪着刘镇长下乡,负责给刘镇长介绍情况,做他的向导。
刘镇长和村干部见面后,简单寒暄后,就把话题转到项目上来。
他的风格与赵木生是截然不同的。
刘镇长理论功底非常深厚,谈起项目来,条条是道,特别是他例举的成功案例,都是本县有影响的重点项目。
真把基层村干部给听傻了,哦,原来咱们县里,有这么多好项目哩。
可是,听过之后,大家都咽过了口水,再细想想,这些好项目,与咱们有啥关系呢?
有个别胆子大的村干部,直接请教,问:“刘镇长,您说说,我们村的项目,应该怎么去推动呢?我们村穷啊,缺乏启动资金!”。
“老李啊,这个你不用担心,过一阵子,我带着你去县里,先找扶贫办,让他们给你们村里拨点钱。”刘镇长拍着胸脯打包票。
刘镇长转了一大圈,走遍了所有的村,他的夸夸其谈,给基层的村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的村干部私底下议论,说:“这位新镇长很有见识,他知道的事可真不少哩。”。
也有的村干部引用一句老话,说:“哨鸟没肉,咱关键看他能带来啥,没准是个光说不练的嘴把式呢!”。
刘镇长到任一个月后,他已经熟悉了情况,各村也都走过一遍。
他也带着个别村干部,到县里有关部门跑了一圈,结果是没跑来一分钱。
这一天,镇书记赵木生组织召开了全镇产业项目推进会。
镇领导班子成员、各村村干部和镇政府全体包村干部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赵木生亲自主持,主要目的就是调度各村项目,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首先,各位包村领导干部汇报了所包村工作进展情况,各村书记简单谈了项目遇到的困难,镇书记赵木生一一做了点评。
刘镇长也给各村的项目提出了建议,同时,谈了他后续落实项目的想法。
本来,刘镇长就是搞项目工作的,因此,他谈起项目来,自是有一套,镇里的干部都觉得学了新东西。
可是,作为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刘立志,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落地的问题。
更为致命的是,他所有的理论,都只是理论,而且是过度依赖上级,把希望寄托在上级的支持和扶植。
会议室的气氛是热烈的,可是也有细心的同志发现,刘镇长高谈阔论的时候,镇书记赵木生直皱眉。
赵书记似乎对刘镇长这套项目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此前,刘镇长也曾经做过功课,打听过“赵书记的工作风格是啥?他的爱好是啥?”。
有了解赵木生的干部,告诉他说:“赵木生草根出身,喜欢看书学习,工作风格就是喜欢抓工作落实。”。
在实际工作中,这位长期在机关工作,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刘镇长。
到了基层之后,表现出其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弱势,甚至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确实,有些地方也有这种干部,说起理论夸夸其谈,一套一套的。
第331章、交通问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