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谋划牛场[1/2页]
北塘村往事
楚风文学
过了端午节,正是草长莺飞,作物生长的好时节。
今年的天气十分给力,雨水调和,北塘农场里的各种作物,在春季底肥助力下,疯狂地生长着。
用两位老顾问的话说,我俩已经十来年没见过这么带劲的庄稼了。
二人断定,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一准是个丰收年。
赵主任,你就等着瞧好吧!
木生听了两位老人的话,心里总算有了一些底,他开始为明年的农家肥张罗起来。
今年的大部分底肥,都是从别处的养牛和养羊场,购买回来的,不能每年都外出去买肥料吧。
经营北塘村农场之初,木生就定下了规矩,坚决不使用化肥,除草剂和农药。
木生知道,如果要种出好米来,就得下苦功夫,还得使用纯天然的肥料。
在田地松土、培土环节,木生也使用了机械化,这次,观望的人明显见少。
人们已经习惯了,赵木生倒腾出啥样的新鲜玩意,都不足为奇!
此时,西南沟的养牛场已经完成建设,只是一头牛都没有,还是个空场地。
木生通过北京的朋友打听,获悉廊坊的三河有一家养牛大户,设备先进,养殖规模大。
为此,木生带着村里的几个骨干,开车去往三河参观养牛场。
前期,晚生帮忙联系过了,有地方政府官员打了招呼。
当木生一行到达的时候,三河李家养牛场的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木生一行。
木生他们在养牛场参观后,非常感慨,人家这规模太大了。
养的都是膘肥体壮的大肉牛,设备和圈舍都十分先进,咱一个小村庄根本养不了这么多牛。
当养牛场李场长,听说木生想养牛是为了农家肥的时候,当场就笑了。
然后说:“还用费事养牛啊!我这牛粪有的是,你们来车随便拉,不就得了!”。
木生道了谢,说:“这运费太高啊,算成本,还是我们自己养划算些。”。
人家李场长也是性情中人,当场就拍了板,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帮你培养养牛技术人员,可以让我的供应商,低价卖给你们设备。”。
木生听了这话后,自是十分兴奋,忙说:“太好了,我回去就派人过来,在您的场子里学习。”。
木生回到村里,开始物色养牛场的负责人,别的好找,这牛倌还真没有人感兴趣。
在北塘村人的认知中,不就是一个牛倌,天天喂牛,闻牛屎味嘛。
现代化养牛,不单纯是体力劳动,文化素质低的,不一定能够胜任,有文化的人,又不愿意干!
春节前,上门要求木生给安排事干的人很多。
可是,这次木生要找养牛场负责人时,这些人都有各种理由,说自己不合适。
木生为这件事郁闷了好几天,在本乡本土干活,还可以照顾家,竟然也挑肥拣瘦,这人啥时候都是自私的。
木生反复琢磨了十来天,终于,有一个人选进入了木生的视野。
这个人,就是木生本家的一个小老叔,名字叫做赵广文。
赵广文年少时,聪明好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霸”,深得老师和校长喜爱。
在赵广文十几岁读中学的时候,放暑假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本村的大马车。
好心的车老板,让赵广文坐上马车,在快进北塘村的时候,马受到惊吓,狂奔之后翻车。
把赵广文这孩子的腿砸成重伤,送到县里医院,治疗了两个来月,他的腿总算保住了。
可遗憾的是,赵广文落下了残疾,他的右腿不再灵便,走起路来踮脚。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广文的右腿就好像停止了生长,比左腿短了一截。
勉强读完初中后,赵广文回乡务农,开始和老蔫学过一段时间木匠,后来还学过家电修理。
第183章、谋划牛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