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就放牧就十分辛苦了,牧民们日常还需要挤奶、制劳、拾粪、清理牲畜圈。
在牲畜转移之时要装卸毡帐、秋草长时还要割草储备过冬等等,一年之中还有非常多繁琐劳累的事务。
一天下来,再健壮的草原汉子都累得晚上没有力气和自己的阏氏亲热温存了。
所以,匈奴人十分热衷于去劫掠外族人口来做自己的奴隶,给自己和家人分担这些繁重劳累的生产活动和杂务。
这样的日子对于匈奴人来说,咬紧牙关勉强还过得去。
最让匈奴人难熬的,还是漫长的冬天。
北方草原上的冬季苦寒漫长,九月?林大会之后,草原上就会刮白毛风、下大雪,泥土冻结,草木枯萎,要持续到来年的二三月。
这个期间,若是割的秋草储备不足,几场雪下来,就成‘白灾了,而在冬春之交,草原上又容易干旱,草原干旱缺水就容易发生‘黑灾。
白灾加黑灾,就会使得匈奴人的畜产损失大半,而这期间牛羊由于乏食,产奶量也要下降。
人畜皆无食,就连人都要饿死。
游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就使得匈奴人为了生存和延续,必须发动对外战争。
去对外族进行劫掠,以补充自己的牲畜和劳动力,转移内部的矛盾和生存危机。
因而,匈奴人贪好利、勇尚武、好攻战,贵健壮而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而老者食其余。
为了弥补游牧业之不足,匈奴人尤好劫掠汉朝人口来作为耕奴。
汉朝是农耕国家,百姓耕作种植为业,谷物粮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而且更易储存。
劫掠汉朝农民来匈奴,让他们给匈奴人种植粮食、囤积粮谷,正好可以缓解冬春两季匈奴粮食不足的问题。
且在农闲之时,还可以让他们放羊、挤奶、拾粪、割草等,让他们一年到头都为匈奴热闹干活,从无闲暇之时。
如果想要逃跑或是反抗,那就会和其他民族的奴隶一样,成为献祭的人牲,以儆效尤。
若是老了干不动了,就会拉去给主人殉葬,或者卖给死了人的匈奴人家作人殉。
匈奴人不会白白养着奴隶,那是浪费粮食。
奴隶,在匈奴人的眼中只是会说话、会干活的牲畜,有时就连牲畜都不如!
每当看到这些衣着破烂的奴隶之时,刘如意心中难免悲凉。
感叹历史的进程总是那么的残酷无情。
而当看到来自汉朝的奴隶之时,刘如意更是难免泪目,伤感同族的悲惨命运。
偶有在云中之战时被匈奴人掠来的云中百姓在看到刘如意,认出刘如意是他们的云中王之后,更是不顾匈奴人的皮鞭,停下脚步向刘如意行叩拜之礼。
这使得刘如意热泪盈眶,心中暗暗坚定决心:
自己既然能活下来,就一定要回到汉朝登上皇位,派大汉朝的将士来解救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
更要力图消灭崇尚殉葬人牲习俗制度的匈奴!
这不仅是家仇,更是国恨!
‘
第42章 蹛林大会 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