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城,筑于战国赵武灵王之时。
当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改革,使得赵国强盛,赵军战力大幅提升。
赵武灵王率军横扫了晋西北和今天内蒙古南部地区,驱逐了盘踞于此地区的林胡、楼烦、匈奴等部族。
林胡、楼烦两部被赵军驱逐至今天鄂尔多斯高原和黄河后套以南地区,也就是河南地,与赵国隔河相望。
匈奴则被赵军驱逐至今乌拉山以北地区,与赵国隔山对峙。
为了控制这片新开拓的疆土,赵武灵王便在今晋西北与黄河相夹的内蒙古南部草原地区设立了郡县。
郡城最初兴建之时,屡建屡坏,后来看到群雁在荒干水之南的一块区域之上来回盘旋,而且雁群也经常栖息于此地,建城的赵国人看到雁群之上的云朵经常散发光彩,认为此地是祥瑞之地,于是就筑城于此,名之‘云中,新设立之郡县即为云中郡。
赵武灵王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云中,又沿乌拉山修筑了一道长城,在通向乌拉山以北地区的山口,修筑了城障,屯军守卫。
在通向山北最大的山口(今哈德门沟山口)之南修筑了一座城池,就是九原城。
赵国以云中为军马驯养和骑兵训练的基地,出九原城,继续向西驱逐匈奴,控制了今内蒙河套平原,和河套平原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的地区,也就是北假地,并设立九原郡。
赵国在九原北边,循阴山又修筑了一道西起高阙、东至今内蒙武川县的长城,位于乌拉山长城之北。
秦攻灭赵国,九原、云中遂为秦之所有,当时秦着力于统一战争,匈奴南侵九原。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派蒙恬率军三十万,北逐戎狄,收复河南地,北渡黄河,重新夺取了高阙、阳山、北假中,委蛇而北,驱逐匈奴,匈奴单于头曼不敌秦军,向北迁徙。
秦始皇以河南地、北假为九原郡,徙谪移民充实北边,并修筑直道,从关中直通九原,全程一千八百里(今700余公里),加强中央与北边之联系。
而北边亦沿长城修道,连接九原、云中、雁门、上谷、右北平至辽西、辽东,是为北边道。
秦二世之时,天下大乱,六国复立攻秦,北边军南下与战,而匈奴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重整匈奴,率军南下,复取北假、河南之地。
至汉取关中之时,匈奴悉复收秦使蒙恬所夺匈奴之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北地朝那、上郡肤施,也就是与汉分界于故时关塞长城,也就是陇西至萧关、榆关一线的秦国长城。
楚汉相争之时,中原大战,冒顿趁机侵扰燕代、雁门云中边郡。楚汉相争结束后,韩王信反于马邑,勾结匈奴南下侵扰,汉军与韩王信、匈奴联军争夺于北边云中、雁门、代郡一带地区。
及汉平城兵败之后,高祖皇帝用娄敬之计与匈奴和亲,约定以长城为边界,匈奴才稍止南侵。
云中、雁门、代郡为汉朝之地,而云中以西之北假地、河套平原,黄河西之河南地,也就是秦始皇所设立之九原郡,则为匈奴所有。
而九原城由于是秦朝时所筑直道之北端终点,东有北边道连接云中城,汉军骑兵可以快速到达,所以九原城仍然控制在汉朝的手中。
刘如意出长安之后,便是从直道北上至九原城,再东循北边道,到达云中城。
此时,刘如意正站在云中城城头向北眺望,而站在他身边的正是云中相周昌和云中郡守孟舒。
孟舒,原赵王张敖之旧臣。
汉七年冬,高祖皇帝逐匈奴至平城,于白登山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包围,高祖皇帝用陈平之计,才从包围圈中脱险而出,心中正憋了一股子恶气。
自平城返回洛阳之时
第14章 云中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