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后也就是吕后,封宦官中谒者张释卿为彻侯,这是汉朝之前没有前例的,足见吕后对张释卿的信任和恩宠。
《汉书.荆燕吴传第三》:田生如长安,不见泽,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大谒者张卿。
《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杀ㄊ樵唬骸暗ビ诓煌?滓兀?椭?允椋?滓乜志濉M巳兆酝迹?昀掀?ィ?⒊荻槁洌?胁绞Ф取5ビ诠???蛔阋宰?@。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荆燕吴传第三》中‘大谒者张卿下有注释;阉人也。故此大谒者张卿就是《高后纪》中的‘中谒者张释卿无疑。
《匈奴传》中‘大谒者张?伞?掠凶⑹停河ξ?筅苏哒裴?卿,?捎脶?,两字形相近,传抄误漏。
因此文中引用史实,以张?卿、张卿、张?晌?蝗耍?宰髡攀颓洹
参考《汉书》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字竖版十二册版本。
******
这里解释一下文中为什么说大月氏还在祁连山西部草原的原因。
既论大月氏向西迁徙的三个阶段
《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都记载了冒顿率军大破灭东胡王后,‘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
《汉书.西域传六十六上》有记载:‘(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月氏在秦朝之时游牧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是没有疑问的。
而单读《史记》、《汉书》中的《匈奴传》就很容易误解为:月氏大部在被冒顿第一击败后,就西迁到了西域的塞地,也就是今天的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就被匈奴人给占据了。
《史记》和《汉书》的《匈奴传》中都有记载冒顿单于在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写给汉文帝的书信,其中就有这句话:“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有记载: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公在敦煌间。
参考林?炙??缎倥?贰分械牡赝迹?爻?保?谒锏牡乩砦恢镁驮诖笤率现?鞅薄
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秦朝及汉初,月氏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乌孙在月氏之西,楼兰则在乌孙之西的罗布泊地区,呼揭则在月氏之西北,今新疆阿尔泰山之南。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右贤王击败月氏,然后平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从地理位置上判断,月氏在此之前,仍然在楼兰、乌孙、呼揭诸国的东面。也就是仍然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
《汉书.张骞传》中有记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有记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有记载:(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国,西击大夏而臣之。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月氏在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被匈奴右贤王攻击大败后,才从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一带向西迁移到塞王之地,也就是今天的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并击走塞王,居其地。当然还有一部分月氏人没有西迁,而是杂居在羌人之中,被称之为小月氏。
尔后在冒顿单于之子,老上单于稽粥继位前后(公元前174年),又西攻居于塞地的大月氏,其中乌孙昆莫协助,大月氏再次被打败,只得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综上所分析,月氏西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后击败月氏,大约在楚汉战争事情,至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4年),为月氏向西迁徙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月氏由祁连山东面向西迁移,但仍然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
而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到老上单于继位前后(公元前176年),为大月氏西迁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月氏被匈奴右贤王部打败,从祁连山脚下西迁至塞地,击走塞王,居其地。
第三个阶段就是老上单于继位前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弥西击居于塞地的月氏,月氏再度西迁,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本文至此设定的时间是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所以提及月氏时,说月氏在祁连山西部的草原上。
第13章 机密之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