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再指导指导我!”
李小燕眼中闪烁着欣喜,想起胡校长带的诗集,趁机拿了出来:“你写得真不错,老师支持你投稿!嗨,胡校长也买给你一本诗集咧。”
她从自己背包夹层里拿出诗集来,翻开扉页,显出胡校长的赠言:“中学要求高,更要保持勤奋,努力前行。数理化要抓,语文特长也莫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诗句你早就懂,老师今天给你写的是陆游的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嗯?”迷惑从尚青竹的眼里跑出,“这两句诗我从来没见过。”尚青竹接过书,看那几行有力的字体,不解。
“老师给你们讲过陆游的生平,他生在南宋,环境不好、志向难伸,他这两句话的原意是老来退居家乡还是读书不倦,想为黎民百姓做事情。胡校长建议你们细想想自己与陆游的不同,不要因为学校条件差一点就松懈自己,多看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经济新闻你们伢可能不懂,可你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环境越来越好,将来你们的机会也肯定越来越多!所以不但胡校长,老师都希望你们不光要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读书不能光为给自家门楣添光彩、为了挣大钱,要想想自己读书长远做些什么,那股子上进的力气才不会散,才会努力前行!”
“……嗯!”尚青竹认真听李小燕讲,认真地点头。
虽然他内心却不能完全品味、理解小学校长与老师殷殷叮嘱的言语,因为这与尚守田夫妻对他读书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他自己也没有想清楚,读好书长大要怎么为老百姓做贡献,但他确实觉得读书只为给祖宗烧高香、让家里有用不完的钱,那还不如像吴向他爸吴老板一样开个饭店,钱来得更快一些。
李小燕看着时间不早,只怕尚守田夫妻要为她多做饭加菜,收拾好背包就准备离开。转头看见屋内尚青竹睡的旧板床旁边摞起的旧书与笔记,想起另一件事来,又嘱咐尚青竹:“前一阵,吴向他爸来找我,想我单独帮吴向补课,在学校里多关照他。可你们伢都是一样的,吴向人聪明又要强,只要专心上课,少些滑头,比你也差不了。就是他浮躁,上语文课不愿多用心,笔记也做得马虎,更没耐心整理。你看,能不能把你六年级的课本和笔记转给他?因为你四年级以后的笔记,办公室老师都知道,是学生中做得很细致的,就算帮帮他,可好?”
“好!”
——
尚青竹没有机会去县里找吴向,一直等到要出发去乡中的前一晚,才候到回到邻村探望奶奶的吴向。
拿出他早准备好、认真捋平了皱角、贴了整齐封面的课本和笔记,他对吴向转达李小燕的意思,还细细说明自己做的笔记。
吴向看了两眼尚青竹捧来的书和本子,却是一门心思只顾吃许萍给他抓的新鲜花生,对尚青竹翻着书页讲的内容,似听非听。
“向伢,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再回村里的时候来找我。”尚青竹感觉要告诉吴向的太多了,一时讲不完,只能舔一舔发干的嘴唇,“乡中离乡小不算太远,开学后,你来找乡中找我也可以。”
见吴向闷声没有接话,尚青竹只怕自己这么说是端了架子,又补一句:“你明年也要考中学,要是没有时间,托人到乡中,让我回乡小也可以,我正好看看李老师他们。”
吴向动着腮帮子不停地嚼花生,挺了挺腰板:“你就不怕我明年考得比你好?”
尚青竹微愣,很快笑起来:“那好啊,我在乡中等着你!我们一起再比!”
吃饱了花生的吴向却不愿再接话,拿了课本和笔记就说要回奶奶家去。
尚青竹这才感觉儿时伙伴存心的疏远,有些不知所措,慌忙跟着许萍把桌上没吃完的花生抓起来,塞进吴向的口袋。
吴向捂着装了满兜的花生回到奶奶家,把尚青竹给的课本和笔记给他爹吴老板看。
吴老板很有些不高兴,认为李小燕这是不肯给他面子又寒碜他,却又不好在儿子面前排喧他班主任的不好,伸手抓了尚青竹写满字迹的课本和笔记翻了翻,撂在一边:“让你和只比你高一个年级的毛头竹伢学有什么意思?只要你小子想学习,老子还请不到好老师了?”
和表弟玩着玩具的吴向却瞥见扔开的笔记本上的几行字,心里不禁微微一动。
那几页估计是尚青竹用来专门整理古诗的。他知道尚青竹很喜欢古诗。那首《赠汪伦》后面记着的解释底下,有尚青竹用红笔写出的两行:“我也有这样的好友,一年级,我带不了饭到学校的时候,吴向分给我的肉菜,也有这样的情义。”
吴向伸手,又拿回那旧课本与笔记:“爸,我会跟着李老师他们认真学的,我还要和尚青竹在中学里比比高低呢!”
第29章 说诗说句说前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