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3章 镇馆[1/2页]

青杏 方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年之后,白马渡朝南的村落整体搬迁。杨家圩在拆迁的红线范围之内,青杏和女儿女婿便搬进饭馆里住着。他们收拾干净饭店后面的几间空屋子,将那些舍不得扔掉的桌椅家具一一地挪进去。还是有许多东西不得不扔,这是青杏的痛处。比如有几只瓷坛子,那是冬季腌制菜肴的好物什,将碧绿青翠的油菜放进去,存封一个月,再揭开坛盖,挑出来的就是玛瑙般明亮的雪菜头。槐果做主要扔。要吃腌菜,去商店就好了,各种各样的腌菜,什么雪里蕻,小塌菜,老莴笋。青杏摇着头,淡淡地说,味儿还是不一样的,老坛子有老坛子的好处。
      扔了就扔了吧。槐果还扔掉几根好扁担,一个大酱缸,锄头钉耙也一并扔掉。土地征用,房子拆迁,就意味着作为农民的他们,以后虽然不能种田,但国家会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每个月还会发放低保。青杏不需要依靠低保生活,这是她的长项。可在偌大的白马渡,有多少人家陡然失去土地,心里是既慌且乱,这下每月有低保提供,无异于给他们送来一根定海神针。青杏在饭馆四周寻觅空地,责怪女儿不该那么轻率地就扔掉锄头。她指着水边一处空地,提醒说,这里仍旧可以种一些小葱蒜。虽然她当了二十年的工人,可临了看待事物,依旧一副农民派头,见不了土地荒着。
      女婿红星就安慰,没事没事。娘,没得地,我们就在花盆里种葱蒜。杨红星的鱼塘也在红线区之内,不算房子,单单几口大鱼塘也让他划得一笔不菲的拆迁款。此时杨叔贵已经染病去世,杨红星便一心一意地跟着丈母娘过,虽说女儿瑞雪没有跟着姓“文”,但饭馆附近的其他商户,都无一例外地把他看成文家的上门女婿。杨红星也不辩解。
      如今白马渡一分为二,一半是拆迁区,一半是老村庄。而在白马渡的长江边,一座横跨江北江南的公路大桥,已然开始动工兴建。非常的热闹。政府在白马渡原先的几块农田上修建整齐划一的现代式村庄,杨红星看过图纸,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房子,一排排,一行行,分为几个社区,以前的村委改了叫法,改称居委会。老村庄其实也不老,因为造桥之故,商业尤其繁荣,理发店、浴室、小卖部、小商店、小超市、小服装店,高高低低临时搭建的钢板房屋、石棉瓦屋子,沿着江边的小路,一直毗连至福祥饭馆前头的大场地。沈潮生的塑像依旧保存在这里,由于娱乐和休憩的需要,这里干脆由政府改建成一个江边花园。据说这仍然是临时的,一旦大桥竣工,这里会再次扩建修整。
      青杏已然往七十岁上去了,女儿女婿也都四十出头,即便他们晚婚晚育,瑞雪也到了读三年级的年龄。小姑娘放完学,头一件事,就是去后厨,帮着干活,她将袖子一卷,一副利利索索的模样,常引得槐果发笑。瑞雪,不用干活啊,读书才重要。我知道的。瑞雪一边低着头,一边快速地剥完蚕豆。而后,认认真真地看向娘,我不是帮你剥,我是帮外婆剥,外婆和太公公都爱吃一碗蚕豆雪菜汤,上了年纪的人牙口不好,娘,你粗心了。这弄得槐果哭笑不得,不喝汤,不可以吃烂烂的鱼肉呀,就你会说!
      如今罗瞎子还活着,快九十岁了。这个岁数,在白马渡已然是高寿。政策好着哩,拆迁的老人,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的低保都不同,逐年往上增加。如果能活到一百岁,那福利就更好。有人就打趣罗瞎子,您老可要慢慢活,好好活,拆了迁,这好日子开刚开始啊。与罗瞎子同辈的人少有人在,和他说话的,都是村里的后生,后生们上了年纪,依然是罗瞎子的晚辈啊,他们的态度都很恭敬,这家中有个拿不定的琐事,烦恼堵心,以至于夜不成眠,都来请教罗瞎子。既然他们这么

第93章 镇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