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二十三章 修铁路[1/2页]

我爸爸是秦始皇 西瓜不保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几日后,蒙毅和项羽分别出兵,扫荡原孔雀王朝境内那些尚未归顺的城池势力。
      这些后世的阿三,民族意识普遍不强。
      这对于大秦统治来说,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好处是民众相对容易被征服。
      坏处也显而易见。
      如果是大秦境内,中央如果改朝换代。
      那么新政权基本上只需要一纸诏书,就能收复绝大多数势力。
      而在孔雀王朝境内,
      由于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不强,对中央的认同度也不算高。
      所以即使王都被攻陷,国王被俘虏。
      那些残余势力都不买账。
      需要各个击破。
      为此,蒙毅和项羽又费了一番功夫。
      这才将那些残余势力全部收服。
      至此,恒河流域完全被大秦掌握,成为大秦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了,扶苏对于民族征服,最看重的就是文化传播。
      除了将当地的土地彻底占领,将土地上的其他势力全部铲除。
      还要将大秦的文化传播过去。
      让当地的居民打从心底里接受大秦文化、学**秦文化。
      所以,秦语学堂还得继续开设下去。
      除了教导秦语,还得传授大秦的各项文化。
      以后选拔官员,除了考究办事能力之外,还得考验他们对大秦文化的掌握程度。
      当然了,学习了先进的大秦文化,他们的办事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当然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得鼓励他们多说秦语。
      相信假以时日,再过个两三代,整个恒河流域境内。
      所有人都会说秦语,而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语言。
      如此一来,征服大业才算是真正的完成。
      接连几日,扶苏和几名大臣围绕此事展开商议。
      他们连续推翻了几个方案,将许多行之有效的想法结合起来,最后推出了《大秦恒河境内文化普及法》。
      这项律法规定,恒河流域境内,所有年满五岁的孩童都得进入秦语学堂,学**秦的语言和文字。
      从五岁一直上到十一岁,这段时间,所有上学费用都由官府承担。
      称之为大秦六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孩童可以继续升学深造。
      为期六年,称之为大秦中等教育。
      当然了,这段时间的上学费用,大秦官府只承担七成,另外三成需要学生自费。
      六年之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可以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
      学时一共三年。
      这段时间的上学费用,大秦官府只承担三成,其余七成需要学生自行承担。
      当然了,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的,可以进入官府任职,成为一名底层的官府办事员。
      表现好的,可以继续深造,学成之后正式成为官员。
      这样的好处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文化程度,以及对大秦文化的认同感。
      其二便是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管什么人,通过读书,就有机会进入官府又或者是军队,成为官僚阶层。
      社会阶层流动性高了,民众对生活有了盼头,就不会一天到晚想着谋反起义了。
      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之后,
      扶苏立刻进入了下一个议程。
      修路。
      毕竟,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是大秦自己的地盘了。
      跟以前不一样了。
  &nb

第一百二十三章 修铁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