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21章 江南的反对之声[1/2页]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仁德元年天气有点冷,皇后的册封大典因此推迟了一些时日,而且这时女官还没有确定。
      一月二十八日,宫中的女官候选人经过几个月的集训,考核,终于到了决定人选的时候。
      今天是朝廷休息日,丁毅也起的很早,然后到东暖阁批了会奏章,现在很多小事情不会发到他这边批阅,能发到他这里批阅的有,地方上的死刑案、大案。
      税收数据,各省收入数据,三品以上官员升迁,三品以上军将升迁。
      还有就是改革的推广进度,成效。
      从奏章来看,民间对今年的新科举非常期待。
      这种奏章你要是放在明朝和其他朝代,可不一定是真实的民间反应,官员们能把丧事喜报,蒙骗中\\央。
      但在大乾,地方官员上报到皇帝那里的奏章有两种,一种是必须报的,比如这改革数据,税收数据,地方收入,官员考核等,这各必报的奏章,需要地方头头和各部负责人一致通过,盖印章,签字,少一个都不行。
      像科举的事,县令,县丞、主薄,巡检、教谕等都要认可,才能报到皇帝这边。
      这么多官员要窜通起来,一起说假话可不容易,毕竟现在很多县级官吏,都是丁毅安排提拔的人。
      而且各府会对县,省会对府进行督查,查实,双重保证奏章的准确性。
      因为丁毅知道,古代蒙骗天听的事太多了,皇帝坐在京城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发生事情的真和假。
      古代一个县才几个官员,几个人说了算,自然容易欺骗上面。
      现在丁毅在一个县有几百个官吏,再想串通起来欺上瞒下,几乎不可能。
      除此之外,司法部也常年有官吏在天下巡查,就是用来打假,说假话,报假情报的具要严罚。
      另一种奏章不是必须报的,比如县令和知府或巡抚,想单独报件重要的事给皇帝,你可以报。
      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但你得保证,这是重大的事情,而且要准确,一旦报上去,皇帝叫人来查实,查到假的同样要抄家砍头的。
      丁毅看了会全国相关的奏章,奏章里都说百姓们反应还挺迫切,都等着仁德元年第一次科举。
      下面反应这么激动,是因为现在丁毅在中\\央已经弄了二十二个内阁,十七个部,而地方还是县丞、主薄,巡检、教谕什么的。
      所以今年要把地方的行政系统和中\\央对应起来。
      各县都会有十几个局(内阁有些职能在县府会合并),府州同样是十几个局,省级是十七个司对应京城十七个部。
      这就会增加大量的官员和吏员。
      按丁毅现在的规定,各局各司都是一名局长(郎中),两名副局长(员外郎),有些部门负责人为官,下面的人为吏。
      当然,大乾的官和吏差不多,待遇和级别问题而已。
      而官员犯错或退休,调升等,吏员都可以替补上去。
      次此科举,各县都是在当地直接招人。
      且很多专业局(司)都要只有专业的人能考。
      比如教育局和卫生局,只能有医生和老师才能考。
      能源局,需精通矿产,包括盐糖等在内。
      这下子不是读书才能考了,很多矿工和盐商都能考。
      所以地方百姓非常欢迎,当然了,大部份以前的读书人很不满意,明朝给了读书人太高的地位,现在一个矿工都能和他们平起平坐了,这还得了?
      于是有些奏章也提到读书人不满,但再不满,现在每个县的官吏数,比大明一次科举加起来还多。
      以前你们院试过了也不是官,乡试过了也不是官,会试过了还不是官,你们还想怎么样?
      现在一旦考过,就能当官和吏,数量比以前还多,大家都有机会,所以,真正的不满的还是少数比较清高自傲的人。
      没一会,丁毅看到南京巡抚的奏章,原崇祯时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钱谦益在江南到处鼓动读书人不要参考。
      钱谦益在文学上地位崇高。被后世满清学人称“本朝(清)诗人辈出,要无能出其范围”。
      包括郑芝龙当年都把儿子送给他教,可见他在江南文坛地位十分不一般。
      他突然站出来,很快得到江南大量读书人的支持。
      他们都说其他人不配与读书人一起考官,所以他们决定不考。
      奏章中说,南京不打算考的,估计有数百人。
      南京反应这么强,包括钱谦益反应这么激烈,也和当初丁毅强势镇压南京有关。
      当年丁毅裁解南直隶六部,钱谦益等没有等到好处,接着又在南直隶大力镇压勋贵,没收田产和财富,搞摊丁入亩,人人交税,得罪了大量的官员和读书人。
      现在天下间,最反对丁毅的,大概就是江南一带。
      丁毅很快批示,大乾有的是人,他们不考,自然有人会去考,不用管他们。
      批完之后,丁毅下令,召锦衣卫指挥使,路超进宫。
  &

第821章 江南的反对之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