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之后,发现西夏的人经常从这里来突袭宋朝。当时呢,北宋的边防部队主要在这里的北方位置,差不多就是现在延安那里,还有一部分布置在这里的西边,所以这里就变成了真空的地带,西夏人过来如入无人之境。”
“所以呢,就把这个城郭给变成了边寨哩。”另一位老者带着感慨的口气说了一句,说完跟着又说道:“你们先说着,我们再去找找。”
然后叫起剩下的那位老者一起起身,拿着蛇皮袋子又去转悠。
被唤作张教授的老者看了他们一眼,也没有动,继续对刘荣说道:“范仲淹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在这修了寨子,用来驻军阻止西夏进犯。这个西夏人也贼精,看咱们在这驻扎了部队,他们也在这条通道上连建了三座城寨,所以后面,这里就几乎成了北宋和西夏对抗的桥头堡,一直在打仗。”
“哦~”范仲淹在这里的抵抗西夏的故事,刘荣多少也知道一些,但总觉得范仲淹应该是个文官才对,于是便问道:“范仲淹当时为啥到这来?总感觉他是个大文豪,应该是个文官才对。”
“哈哈~”老者大笑了起来,说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范仲淹当年是被贬官到这里的,说起这个范仲淹啊,我还多少有些研究呢。”
“那给我讲讲呗。”刘荣饶有兴趣的说道。
老者:“范仲淹是苏州人,他是进士出身,一直在京师为官,后来一直到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到咱们这边的时候呢,已经变成了招讨使,还是龙图阁学士呢。”
刘荣:“那到咱们这边就是升官了。”
“对呀。”老者继续说道:“他和滕子京关系比较好,你知道那个比较有名气的'岳阳楼记'吗?”
“知道呀。”刘荣说道。
“那你知道这个‘岳阳楼记是咋写出来的吗?”老者问。
刘荣想了一下,说道:“上学的时候学过,好像是说范仲淹到岳阳楼去游玩,然后喝了酒之后,在岳阳楼的墙壁上题写的,然后就被后世给流传下来了。”
老者一笑,摇摇头,说道:“不对不对,这‘岳阳楼记就是在这里写的。”
“啊,不对吧,这里也没有岳阳楼,咋写的?”刘荣有些疑惑。
老者:“小伙子,这你就不懂了,过去在古代,古人修楼盖阁,都有写记的习惯,就像我们盖房,上个房梁就要在房梁上写字一样的。刚才也说了,范仲淹和滕子京的关系比较好,他们两个人是一块被贬官的,本来都是京官,滕子京被贬到了岳阳,范仲淹呢就到了这里,这个滕子京到了岳阳以后呢,就想在洞庭湖边修一个阁楼,想着范仲淹是当时的大文豪,名气较大,于是写信给范仲淹,想让范仲淹帮忙给他要盖的阁楼写一篇记,范仲淹收到信后,就在咱们这里,靠想象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然后寄给了滕子京,这才是‘岳阳楼记的真正来源啊。”
【作者题外话】:《811109+乡镇十年》的故事太有时代沧桑感,一个个极具历史性和可读性的事例,既真实又颠覆你的三观。本书没有噱头,不大开脑洞,却用寻常的故事让你看到乡土,读懂乡间。文中因方言缘故,音译字较多,个别错别字和语句问题因为是一手稿的原因请忽略。牛奶面包吃多了,品一品乡间的小杂粮才能更养人。推荐您收藏订阅《乡镇十年》,每日必读,天天向上!也欢迎与作者互动,评论必回!作者互动交流群422783091。另请各位大大注意!银票最好是在最新章节打赏哦,否则不算追更票,谢谢啦!有你们的支持,才是我鞠躬尽瘁,不断更新的源动力!谢谢你们!!!
第130章 一个人的旅行(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