觯?糯垦糇印⒀铱妥?4],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5],道教丹鼎派祖师。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6][3]
吕洞宾的事迹在北宋初期已为时人所记载,但由于其神化无方,宋元以来有关吕洞宾的记载可谓众说纷纭。部分现存文献认为吕洞宾是唐末人。北宋末南宋初人江少虞(1118年进士)在其著作《宋朝事实类苑》中,引录了记载北宋人杨亿(974-1020)在宋真宗朝(997-1020)时期谈话的《杨文公谈苑》。当中提及吕洞宾曾访张洎(934-997)家中,并“自言吕渭之后,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洞宾系出海州。
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是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或老祖天师。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道派,此后除《道德经》外,《正一经》亦为主要经典,以符?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第57章 终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