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的主观感受,每次吃力踉跄的上楼动作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上的举步维艰,而在下楼的场景,主人公心境则变得自由且放任。同样照应“上”与“下”关系的场景还有上下电梯:亚瑟在电梯里被雨淋到浑身湿透的样子,与之后坐电梯下楼时的小丑装扮构成相似镜头下的对比。
真正对亚瑟转变成小丑的过程起象征性的,是具有仪式感的跳舞和杀人场景。全片共杀了六次人,分别是三名华尔街精英、母亲彭妮、“邻居苏菲”、同事蓝道、主持人莫瑞、最后精神病院里的审讯员,第一次杀人是事件冲突发生的第一个高峰,作为第一张倒塌的多米诺骨牌,直接引发后来明暗线情节的共同前进叙事。之后每一次杀人除了推进人物转变,也象征了主角异化的不同程度的过渡。邻居苏菲的情节是亚瑟杀死自己脑内充当精神补偿的分裂人格或分离的幻像,同样也算人物意识变化的等价节点。实际上幻想中的女友苏菲同阿卡姆疗养院电梯里的精神病人一定程度上是亚瑟的意识投射。
影片中亚瑟有多次跳舞画面,真正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是小丑在公共厕所、在楼梯上、上台前和在人群拥戴中的混乱之舞,四场都是亚瑟内心发生不可逆的质变和内化的表现,即标志主人公心态转变时内心的波动过程。除楼梯跳舞外,每段舞蹈的肢体表现都表现得压抑且扭曲。由于在阶段性的沉沦之后,亚瑟也变得不再惧怕任何事物,此时作为舞者的他,内心变得异常平静。如果把杀人场面作为人物变化的转折点,那么舞蹈就是其内部演化过程,是意识沉沦后的觉悟。亚瑟在卫生间和最后在暴动的拥趸中的跳舞的动作一致,象征着人物意识从最初到最后的异化完成。而杀人与跳舞场景总是连贯地出现,也是在说明亚瑟脑内意识的变化是有转变的阶段过程的。
《小丑》有多处关键线索和象征。亚瑟的大笑是病理性特征和情绪激动时的触发机制,一方面加深对比、感染氛围和制造巧合冲突,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亚瑟表达情绪的直观感受形式——不同心理的相同表现,所具有的含义得到了不同的诠释,而病理性发笑同时也是自己童年受虐待的印证。需要知道的是,在不同情节的不同的笑,表现的感情也不同。无论是哭还是委屈、痛苦,都是在“笑”这个基础动作上表达出来的,高度对比的情绪处理和无法正常传达的紧张神态特征制造出强有力的压抑感。
镜子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用人物在镜中的呈现形态,在区别实体的同时与人物本身相对应,这类镜头主要是在对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意识进行展示。
开枪手势是亚瑟和邻居的交流信号,在发现与邻居苏菲的交往是自己的臆想时,亚瑟同样比了这个手势进行确认,同时象征着亚瑟用这个手势将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杀死,也暗示了理性的自我的加速死亡。
亚瑟是一个右撇子,但有时却会用左手去做一些事情。如写日记的时候,亚瑟偶尔会用右手写一些较为消极的内容,之后再转为左手续写;在杀人逃跑时是右手拿包,而离开厕所之后是左手;并且电影亚瑟的每一次开枪都是用左手开的。可见创作者将亚瑟左右手的切换看作亚瑟非理性和抑郁心理主导的行为,充当普通状态与阴暗面的离合传递信号。
而枪之类的是比较普通的驱动性线索,也是一切意外开始和改变的源头,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也寓意了电影的黑暗基调。
电影还有几句贯穿始终的话,像“putonahappyface”、“what'ssofunny?”。用相同或相似的文本台词,在不同时间段对多种状态的人物场景进行含义迥异的解释和映衬,是电影以相似形式表现内部差异性的特殊手段(我也会做人物分析中做出具体解析)。在没有对主角情感表现过于直接的电影里,情节内的这些画面和线索是体现和渲染主人公心境的“升华”的重要方式。
第350章 最后的演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