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9章 民众的担心[2/2页]

我在哥谭当市长 不正经茶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警车构图相似、亚瑟第一次开枪和最后一次开枪的画面构图相似……这些都无不体现镜头上的呼应关系。母亲彭妮年轻时,照片后面有着“爱你的微笑”这句话,署名托马斯的签名。这是亚瑟的想象还是导演想表达这是托马斯的阴谋?不清楚。在拍摄上也有运用类似的手法,镜头剪辑会出现一些突兀之处。例如在地铁片段,前一帧还是下车时间,下一帧就突然变成三名华尔街男子调戏女乘客;最后电影突兀地转到精神病院,同时通过闪回说明亚瑟想到韦恩夫妇被害的画面,但是当时亚瑟并不在场……等等。
      《小丑》电影剧本前言的最后一句话,写到:“梦无法触及,因而陷入幻想”;而在《致命玩笑》的里,在涉及到小丑自己过去时,小丑说:“我已经记不清过去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一定要有过去的话,我希望能有多重选择”。联系到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由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两次关于自己裂嘴的理由说法不一,故意混淆自己过去的事实。而这句话或许就是《小丑》这部电影没有被直接展示的主题,同时也构成了影片的其一特质,在内容上与小丑这个人物本身与原著达成本质上的统一。小丑这个DC角色在设定上本身就有一个痛隐且神秘的过去。联系到电影里,亚瑟在童年期间遭受继父的虐待,进而产生自我保护机制,并在之后多次发生臆想和人格分裂,这应该就是对这一设定的描述。由此可知,该电影或多或少存在亚瑟的幻想。这种表现模式构成了影片情节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和二义性,也暗示了《小丑》从漫画延伸来的隐性本质。充当了电影的重要题眼——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和宛如深渊的现实,所带来的现实和幻境相互交融的故事。
      人物分析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人像解析部分,影片所做的一切,根本上来说都是在展现拥有多种精神疾病的亚瑟黑化成小丑这个极端病态人格的全过程,电影的剧情阶段性地驱动着主角的演绎和变质。《小丑》从各个角度剧情的讲述来全面构造亚瑟异化的所有因素。在时间的积淀下,让环境与当前事件构成外因,心理机制的转型构成内在矛盾因素,以事件冲突作为诱因。尤其是在人物异化前后的人格中,均存在着具有共同性的内在特质,这也是角色能够戏剧性顺畅转变的重要潜在因素。致使电影用各个层次的不同因素和条件作为乐器,奏出一首立体、暴露、真实、堕落的黑暗乐曲。角色的异变便在这内外因相辅相成的配合下循序渐进。
      《小丑》的背景、环境、事件都在给亚瑟长期以来的心理状态提供条件。哥谭市的腐败、周围人的冷漠、梦想始终遥不可及、自己孤立无援的境遇造就了亚瑟欲望和需求的压抑、幸福感的缺失、目标和希望无法得到满足、渴望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以及他人的尊重……这种状态在绝望的环境下积累了许多年。若将亚瑟的心理转变过程进行划分,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故事发生前就普遍积累下来的长期状态。亚瑟需要与外界保持长期的联系,承担家庭和工作等社会责任,此时的主客体表现为依存关系。每日的任务工作量繁重,多年不变的超负荷生活和精神剥削让亚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以及来自他人的误解和唾弃。这导致亚瑟的自我协调困难,充满了失落、抑郁的消极情绪。深度体现亚瑟的孤独、恐惧和无归宿感。
      第二阶段是崩坏的过程,一系列高度打击的事件,让本来就濒临崩溃,依旧负隅顽抗的亚瑟出现信仰危机,精神寄托毁灭、崩塌,与外界的联系被一一切断。精神上到达忍耐的抑制极限,在几个瞬态刺激的冲动中,心理防御机制从浅至深地加速沦陷,心理状态与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以大面积为单位发生异变。支撑不住这么剧烈变动的亚瑟放弃了所有责任和高度的同理心。攻击行为从反应性攻击到主动性攻击。面对问题和矛盾从绝望无助、无计可施,转为寻找极端直接的处理方法、追求在短期内能实现欲望的满足方式。而在目标上,从追求别样的自杀,到最终针对外界实施极端报复行为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物内心最后一点与外界保持平衡联系的意识丧失,直至精神和人格塑成彻底的虚无性和独立性。
      第三阶段是基本异化完成后的状态。虽然整部电影的人物意识都在不断变化,但还是在最后一个大幅度转折后,人物转变才变得不再频繁波动,而是趋于完善。至此,亚瑟在全面脱离社会性后,彻底地回归到非理性的本我,思维情绪被孩童般的焦虑和躁动填充,之后转变为纯粹渴望心理需求的补偿。此时的大脑机制产生对欲望、愉悦的强烈追求。这种特殊情况下的非正常意识是电影后现代性质的一大表征。
      如果将亚瑟内心的心理活动进程按不同意识区域分化的话,可以分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条是自杀心理路线,一条是犯罪心理路线。两者基本独立但是存在一定的交互,各对另一方起调节作用,一条线上的发展和变化可能会成为另一条线必要的条件而相互影响。同时两条线在起始因素上具有高度重合:亚瑟从一开始就有着异于常人的痛苦,不止心理上的痛苦,还有生理上的。社会孤立、累赘感、缺乏认同感、长期的挫败和受困、消极的自我认知和阴暗的想法、悲惨的童年遭遇……这些都是亚瑟所处的长期状态。
      下面我将结合犯罪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人格结构论、挫折攻击理论、意念行为框架下自杀三阶段理论等,作为心理机制的分析模式来深入解析人物的行为动机。
      在电影开始时,亚瑟的个人心境就已经基本定型。开头,亚瑟坐在化妆台前化妆,背景声是关于哥谭乱象的报道,亚瑟的行为与广播内的讲述达成音画同步。此时新闻内的“垃圾”、“老鼠”等概念与亚瑟的形象形成对比,用镜像反映他长期存在的自我否定心态。随着眼角的泪流下,亚瑟用食指摆弄自己的嘴,把自己的嘴角掰下再向上挑,把脸弄成笑脸——可见长时间的痛苦一直在伤害亚瑟。在给社工看笔记本里写着:“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这时其实亚瑟已经有自杀的想法,不过这个念头目前还比较浅,会在之后愈发深化。
      白天在为一个清仓的店铺表演时被骚扰、围殴。在公司被老板误解、训斥。夜里,身负伤痕的亚瑟在日记本里写下:“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别人总希望他们假装自己正常”。亚瑟压抑的阴暗情绪在笔记中体现。他先用右手写字再用左手,暗示内心本我人格的浮现。从小母亲就叫他“Happy”,让他要常把微笑挂在脸上(Putonahappyface)——这是他从小就被赋予的一个责任,同时也是亚瑟最早受到的精神剥削。但由于自身的善良和责任感,消极情绪被长期地压制住了。
      在心理咨询室里,亚瑟悲喜交集的复杂情绪在脸上充分表现。他说道:“只是我想太多,还是现在的世道变得越来越疯狂”,这是亚瑟对哥谭市现状的感叹和亚瑟对于外界打击后的迷茫。亚瑟同意把内含色情图片和消极情绪的笔记拿给社工看,也是说明亚瑟心中渴望获得的共情和认同感。
      黄昏坐车回家,因为逗一个小男孩笑而被其母亲训斥,亚瑟在受委屈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这是第一次展示的被激励事件,同时也反映了亚瑟的笑有时会根据情绪的激动而触发,即转化性障碍引发病症。暗示电影里的笑与过度悲伤的情感波动存在关联。和与社工沟通时一样,这时令人感到难受的笑夹杂着悲痛的情绪,亚瑟内心充满不被认可的失落。当然也有解读认为这是亚瑟内心有意识的小丑人格对亚瑟在特定时机的反动,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莫瑞秀播出时,亚瑟曾将自己带入到电视里的场景,幻想自己在台上正经地说出自己的丧父经历和照顾母亲的责任,莫瑞也表示自己和亚瑟有过相同遭遇后,在众人的掌声和莫瑞的认同中与其相拥在一起。这里反映的是亚瑟渴求父爱和他人的同情、尊重、安慰。可见亚瑟在饱受挫败和孤立后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爱与关怀。
      长期的压力使亚瑟精神分裂。亚瑟在电梯里遇到没有丈夫的女邻居苏菲,并和他进行了一段手势交流。后来亚瑟开始跟踪苏菲,之后两方产生好感,开始了一段感情。实际上除了开始的见面和跟踪无法确定,其他都可以肯定是亚瑟的臆想。这是亚瑟认识到对方生命中的男性角色空缺后,用于满足内心需求启动的心理补偿机制,是一定意义上的意识投射,以某种程度来说也可以视作一种人格。
      亚瑟在前期就受到了许多对自己的恶意,并且内心想法和梦想频繁遭到轻视和打击,公车上的女人、哈哈公司老板、女社工,甚至是亚瑟自己的母亲彭妮。在被母亲认为自己没有幽默感后,他一直坚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重消散。但之后被幻想中的女友苏菲鼓励,仍然在第二天到儿童医院表演。从这里能看出亚瑟的超我还是很强大的,即使在这样情况下依旧能够自我协调,不过这又更进一步增压了自身更大的消极情绪,为之后原始情感触底反弹作足了条件。而亚瑟压抑着的,强大、具有一定精神意识的本我人格,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小丑人格。
      一个人达成目标的努力受阻时,其作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加重以挫折感的主要因素为预期的程度以及挫折的意外程度等,并且挫折感与攻击性正相关,而劣性条件和情形也更容易受挫。因为公司里蓝道给的枪,第二天在给小孩子们表演时枪意外掉出,亚瑟因而被老板解雇。对于喜欢这份工作的亚瑟来说,这次失业无疑是将亚瑟最后的希望搞垮。而在回家的地铁上,亚瑟又被三名金融人士围殴。在精神和肉体的频繁打击下,心理消极情绪的积累达到顶峰,原始的愤怒挣脱束缚喷涌而出,亚瑟疯狂地杀死了那三名员工,这是他第一次的反应性攻击。此时亚瑟心理演变的第一阶段在其超我强大型心理和自我防御机制的崩溃下结束。
      在杀人后亚瑟恢复神智,开始变得惊慌失措,逃到了公共厕所锁上了门。可是身体却开始舞蹈,缓慢而扭曲的舞姿赤裸地展示着亚瑟的内化过程,象征着他对自己内心无意识、非理性人格的主动接受与放弃社会责任、追求欲望的释然。
      在第二次与社工对话中,亚瑟将自己的不满表达了出来。实际上电影里心理咨询室的布景和最后精神病院审讯室的布景非常相似,多少可以证明社工问话这一场景的非真实性。在亚瑟杀完人以后第二次前往咨询室时,他直接揭穿了社工对自己的轻视,而在之后社工宣布因为政府的财政危机导致自己即将放弃任职并无法给亚瑟开药。结合全片,可以看出这里有很较大的可能性是:该场景其实是亚瑟幻想中对超我或心理防御机制的映射,社工的停业与阴暗面显现的亚瑟对她的批判,都在说明亚瑟本我人格不断地增强直到出现超我和内在高级精神被反噬,也给亚瑟以后的异化之路一个提示信号。另外,如果影片的内容是幻想的场景,那么电影前半段对社工不关心态度的描述就有可能是对影片末尾精神病医生态度的映射,则亚瑟杀死医生的动机也就增加了一定的合理性。
      离职时亚瑟语言攻击了自己早就看不爽的蓝道。亚瑟用于关心他人的细腻情绪在自我防御机制的溃败中出现问题,自我调控和放纵心态的占比出现大幅度变化。在久违的快感发泄后,亚瑟将利益止损由对内转到了对外。公司楼梯上亚瑟把“别忘了微笑”涂成了“别笑”后愉快地下楼离开。自高水平的生理唤起的去抑制行为后,他发现暴力可以达到一些自己以前达不到的成效,说明亚瑟已经产生了认可攻击的价值规范、获得攻击的认知脚本。亚瑟内心对敌对势力出现了逆反和抵触心理,即敌意归因的转换。标志了人物的独立意识和异化程度。
      亚瑟次日上台演讲,在台上的紧张情绪在苏菲的注视下逐渐被克服,亚瑟开始变得开朗,这表示亚瑟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肯定。之后与苏菲约会时,苏菲将地铁杀人者看作英雄,并指出整座城市的人都是人渣,其实这是借其话传达亚瑟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偏消极和极端的。因为亚瑟在杀完人后释放了本我,于是满足了自己一直以来压抑住的欲望,得到了大量来自伪造的他人认同后的愉悦心情。“我这辈子,都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但我现在很确定”。亚瑟在巨大冲击下的初期本我回归,也是全片快乐情感累积的最高点,同时自我的被动调节也给亚瑟的人生燃起了一丝希望,这也是之后一段时间里亚瑟始终没有再化妆成小丑的一个原因。然而至此之后,便是连续的坠落。
      亚瑟的母亲犯病被送到医院,亚瑟见到电视上自己的片段在电视上播出,可内容却被莫瑞拿去取乐。被一个从小看到大的精神偶像亲言嘲讽,亚瑟的心态出现剧烈的晃动,精神寄托受到巨大的破坏。
      亚瑟从母亲寄给托马斯·韦恩的信里得知了自己身世。在和小布鲁斯见面时,亚瑟感受到了阶级的差距和隔阂。在身份的认知差异的矛盾感中,亚瑟可能带有报复心态(并非针对布鲁斯)地给小孩摆出一个夸张的咧嘴笑脸。
      通过装扮成服务生,亚瑟见到的托马斯,但是被托马斯否认二者的父子关系。其实亚瑟听到托马斯的否定时并没有过度激怒,但还是很伤心地对托马斯述说托马斯和别人一样对自己冷漠和忽视,亚瑟基本没有得到过别人温暖的爱,他认为太多人总是毫无关怀和体贴之情,为了自身利益无情地对待甚至伤害其他人。这是亚瑟内心的真诚流露,是脱离部分社会性后的焦虑情绪,将自我的疑惑和感受更直接地表达出来。亚瑟在内心既定托马斯为自己的父亲,真正使他受到刺激的,是托马斯对母亲的评价,定义她是一个精神病人。这让亚瑟彻底被面前的“父亲”伤透了心,亚瑟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而自己的情感联结却反被对方直接否定,和进行语言上的伤害。在亚瑟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背叛。在巨大的情绪落差和难以言喻的激动下,亚瑟再次犯病。托马斯对他的脸来了一拳,将他的希望彻底破坏。亚瑟的情绪再次跌落低谷。夜晚,亚瑟把自己关进了冰箱里,又一次蜷缩了自己尚且开朗的内心,将自己保护、冰封了起来。而这个场景也可能在表现亚瑟内心深层人格的孵化外现。重复的联结中断让亚瑟的自杀想法和消极认知加深。
      第二天的电话给了亚瑟一个意外的契机,给予了亚瑟一个更有价值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在众人面前死去本身就是高关注度和仪式感的行为。因为亚瑟之前拿到的枪,亚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杀能力。这使得亚瑟已开始有计划自杀的念头。这个好消息给了亚瑟一些动力,让其开始前往阿卡姆精神病院寻找真相。在要母亲过去的病历时,亚瑟对员工说出自己杀害地铁上的三名员工后的感受,直观表达自己对杀人行为的无感和脱敏。在阿卡姆的电梯里,亚瑟内心的忐忑被狭小空间里另一个发疯的病人投射出来。在工作人员找到母亲的病历后,亚瑟抢走了这份文件。于是亚瑟知道了母亲的过去和自己的过去。自己内心最脆弱的一面被暴露了出来,维持自己保持平衡的心理机制被基本摧毁,这份文件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亚瑟来到有些陌生的苏菲家,发现了和自己恋爱的苏菲只是自己的臆想后,亚瑟的心态已经几近绝望与崩溃。
      本我占据了亚瑟的全部,他要杀死这一切的标志性符号。母亲一直都是决定自己孩子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也是与自己孩子最大的精神联结,是亚瑟自我精神塑造的原始模型。当亚瑟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种种经历,发现自己之前的伪记忆都是母亲的谎言或臆想所编制的假象时,亚瑟自己内心深处的假定认知结构彻底变成一触即碎的灰烬。自己灵魂深处对自我的定义,以及个人精神支柱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和摧毁,于是亚瑟近乎崩坏了。在次日早晨,他用枕头捂死了自己的母亲彭妮,也杀死了自己的过去,和映射出来的超我人格。而具有攻击母亲的倾向在电影前面亚瑟在客厅玩枪时就有表现,因为在此之前彭妮曾指出亚瑟没有喜剧天赋,再加上他每天无报酬地照顾母亲,可见亚瑟对母亲早就有了微妙的心态变化。
      所有的联结都已经消失,除了还剩一点感情的莫瑞,这也是亚瑟打算在脱口秀上自杀的一个原因。亚瑟的自杀需求在此刻达到最高,已经成了亚瑟可以解决一切来达到目的的处理手段,拥有最高的优先级。
      虽然此时已经决定目标,但亚瑟内心却开始松动。从童年就一直存在的原始的同理心短暂地协调着责任缺失状态的个人情绪,以及失去责任联结后的原始焦虑对自己起到调节作用,使内心最后的一点人性暂时没有泯灭。所以亚瑟并不打算杀死侏儒的主要原因便在此,同时同理心也是后期彻底异化的关键。于是亚瑟开始为最后的亮相和谢幕做准备。这时的亚瑟已经达成非理性的本我基本回归、对欲望的直接需求的虚无独立状态。完成目标前的焦虑使得亚瑟在自我价值选择上极度偏执,后来虐杀蓝道和地铁逃亡场景都是对这一点的体现。在洗澡时与下楼梯时的舞蹈场景都是亚瑟完成目的前的虚无状态和需求即将满足的期望。就此第二阶段结束,第三阶段开始衔接。
      如果非要说亚瑟是什么时候开始了改变自杀的念头,那么在亚瑟上台前就已经有所动摇。后台的镜子前写着“Putonahappyface”,这暗示此时亚瑟对自己的反思。其实亚瑟选择自杀恰好说明自身还存在着目的性与社会性。在他残忍地杀死出卖自己并侮辱贬低侏儒的同事蓝道后,送走了关心过自己、也有一定自己精神映照的侏儒时就能看得出来。
      这里有个有趣的点,就是亚瑟杀死蓝道后,在听到侏儒问“你为什么这么做”时表现出比较惊愕的神情,但过了一会又恢复平静。看得出来亚瑟在侏儒对自己的行为不认可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应,而过了几秒才认识到侏儒说这句话的原因,可以看得出尽管最后亚瑟还是恢复了理性,但此时他的本我(小丑)人格已经基本占据了身体。
      而在后台莫瑞对亚瑟比较友好的对话让亚瑟最后未中断的心理联结得以保持。这也是他寻短见而非报复他人的原因,体现了亚瑟心里尚存的社会性。但在后台镜子前拿枪靠在自己下巴时,亚瑟的心态开始变化,这是因为之前两个警察捉捕亚瑟的过程中他所体会到的感觉。本来打算放弃一切的他开始产生了一点犹豫、焦虑和仇恨的情绪。
      在即将上台前,亚瑟听到了外面节目现场中莫瑞和一名老妇人嘉宾对自己的调侃。焦虑、闹心和报复心理在刺激中回升,于是在幕布后,亚瑟又一次跳起了舞,这象征着亚瑟最后一丝文明属性褪去的过渡,心理机制从内部处理欲望和利益,转移到了外部。
      出于刚产生的报复心理,上台后的亚瑟“深情”地吻了老妇人几秒。莫瑞催促亚瑟讲笑话,亚瑟翻开笔记本看到自己写的那句“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时,他的想法再次动摇。在莫瑞接了亚瑟的话后,台上台下的人都开始发笑。此时他所收到的刺激使焦虑俱增,内心的抑郁情绪重新回归。亚瑟放弃了自杀,也放弃了意识中的社会性,在电视机前说出了真相,抱怨整个社会的冷漠和偏见。从对话可以看出亚瑟争论时言语的失控,因为他抛弃了理性思维,发泄自我受压迫而无法释放的认知观念。这段逻辑不清和目的模糊的偏激言论表现出亚瑟当下焦虑和感性的情绪。焦虑情绪和认同感的缺失使亚瑟回归到孩童般地偏执与冲动,而孩童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社会性较弱的群体。这是亚瑟在倾泻自己压抑已久的对哥谭市的不满,是原始愤怒即将爆发的标志。就如同他对托马斯·韦恩的抱怨一样,都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的重视和理解。
      而莫瑞原先是在与亚瑟理论,其中说出的关键的话是:“你觉得这很好笑吗?”、“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么坏”。作为在欺凌和受害中长大的人,这种轻易的否定无疑会引起亚瑟的愤懑和激动。如果从头到尾观看全片,可以发现亚瑟一直都是在被否定和不被尊重的状态:老板对他说辞的否认、黑人母亲和华尔街员工对他的辩解的轻视等等。大家都对亚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就是“What'ssofunny?”,这已经成为刺激亚瑟的一句特殊文本。直至现在,已经是亚瑟被自己的偶像二次否定了,所以亚瑟肯定要为自己辩解。但在自己情绪最激动,意识上最期望得到他人理解之时,主持人却直接终止讨论。这无疑是对亚瑟最大的羞辱,这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亚瑟在这种极度狂躁的状态下受到了最严重的刺激,于是开枪打死了莫瑞。至此亚瑟最后的联结消失,本我的爆发迅速处理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主观利益。
      混乱占据了全身,亚瑟完全地病态化,自我中心的冲动性(SelfteredImpulsivity)现在成为亚瑟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他紧接着向莫瑞尸体上开了第二枪,用最后的反应性攻击到主动性攻击表征亚瑟的最终觉悟。最后他对着镜头说了句“That'slife”,像往常一样给节目结了个尾。这似乎暗示了自己取代了莫瑞,站上了“喜剧之王”的地位,对应了亚瑟自己的话:“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我发现其实是一场喜剧”。揭示了自己的一生和整个社会一样的荒诞,并宣告了自己的独立。
      在警车上,亚瑟看着车窗外混乱和无序的人群笑了出来,面对这种从未有过的疯狂和发泄,亚瑟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状态达成的了统一,同时亚瑟认为这是自己内心感受和行为的表达受到了认同。在被众多拥趸推向舞台中央中,伴随着火光与烟雾,亚瑟得到了至高的满足,拥抱混乱,跳起了最终的异化之舞。
      在精神病院里,亚瑟伴随着歌声,将询问自己“有什么那么有趣”的心理咨询师杀死。在强光的沐浴下又一次翩翩起舞——他已经不再掩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如今的亚瑟已经彻底沉沦,或是升华了。至此,亚瑟人格共生、分裂到重塑的展现过程,在电影结尾随着音乐,一同结束。

第329章 民众的担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