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3章 第一次讲课[2/2页]

胖妹妹的逆袭人生 青元黛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破烂,还包括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当做到观念精神上的“断舍离”时,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怡然自得”的你。
      本书也将详细地介绍如何才能走上这条“怡然之路”,“断舍离”的目标即是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怡然自得”是个好词。人生路上无论遭遇什么困境,工作上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首先要保持心灵的“晴空”。当太阳被任性的乌云遮蔽,内心被坏情绪肆意摆弄时,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驱走乌云,重现晴空,人生才会变得阳光明媚、春风快意。
      而“断舍离”的真义就是指导我们如何避开乌云,如何把心头的乌云赶走。
      市面上流行很多成功学、幸福学的方法,而断舍离则是在告诉我们:获得成功、幸福之前,如何保持怡然从容的心态。
      如何才能保持好心态呢?好心态并不是只言片语的形而上的学问,它是通过具象化的“实物”获得的体验。
      “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核心主题,以集大成的形式,将“断舍离”的精髓总结其中。那些“只知道断舍离的含义,不懂断舍离的价值”的读者,还有“仅仅知道如何对杂物做到断舍离,却不知道断舍离更深层意义”的读者,可以阅读本书,学习放手无用之物的方法,深刻感受“断舍离”真正的奥义所在。
      读者朋友现在是如何看“断舍离”的呢?
      可能依然是流行的刻板印象:
      断舍离=清理杂物
      或是:
      狠心放手不舍得“扔掉”的东西
      也许人们贪图“断舍离”的新鲜感,去完全替代掉听上去并不美好的“抛弃”一词。然而,我始终坚持的观念则是: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
      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从空间、工作、人际关系等人生方方面面,体验过动态变化的断舍离实践者共同的感受。
      为什么断舍离拥有如此深刻神奇的力量呢?
      直到最近,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简单却能诠释其本质的字。它也成了我撰写本书的动机。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甚至有些让人失望的简单的字:
      “出”
      没有“抛弃”听起来那么苦涩,没有“放手”听起来那么哀伤。
      笔画简洁、立场不偏不倚、浑然天成。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用人体学来比喻的话,也许会更容易理解。
      假如一个人长时间进食但是不排便,也就是长时间便秘,不难想象他的心情多么糟糕。人作为生物,一定要遵守规律——摄取食物,消化后吸收营养转化为能量,再排出废物——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就是所谓的“生命机制”。
      进,则出。
      出,则进。
      然后,再出。
      这一简单的生命机制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左右人生。
      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
      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人生中如跳槽、结婚、离婚、再婚、分娩、乔迁等,断舍离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这些重大事件中。
      说起来,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一直在做“加法运算”,总是被纷繁的信息牵着鼻子走,无形中为自己“加”了形形色色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东西成了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负担,致使我们在冗长琐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面对这些困境,市面上给我们提供的策略只有“收纳术”或“整理术”,而这些策略本质上是在宣传如何把过多的物件密密实实地、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这种“收纳式思维”只会让我们在“浪费”“过剩”“惰性”中喘不过气来。
      居住环境、工作现场、人生境遇,何其相似。
      家、身体、心灵,何其相似。
      现在兴起了“极简生活”概念,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去体验抛掉杂物、减少物欲的生活。但依然有很多人压抑不了物欲——先收入囊中再说吧,他们陷入“收纳”的沼泽地,无法脱身。
      “断舍离”则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斩断”“舍弃”“脱离”就属于这种减法。
      这种“减法”正是总是本能地、反射性地压抑不住购买囤积物欲的我们现在所必需的。
      不过,“断舍离”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
      断舍离确实会给我们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但是其中的核心是“出,则进”“进,则出”的循环反复。需要强调的是,“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本书并不是极简生活的倡议书,也不是收纳整理的指南手册。
      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请和我一起,走进“断舍离”的深处。”
      念完片段后汐玉说道“下面请大家来评论一下这段吧”接着一位男生举手并回答道“老师,您这个配音里第一出现了方言,第二断句有问题,第三语气太过平凡没有感情”“还有补充的吗?”汐玉问道。见大家都沉默了,汐玉说道“其实这里面还隐藏了一个问题大家没有发现在荣幸为山下英子老师《断舍离》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人重拾轻盈的人生。”这段话里其实并不属于旁白,而是属于自我描述。这段自我描述的话需要用更客观的语气以及一种立即向上的态度,我说得很平淡”同学们听后立即点点头表示同意。

第43章 第一次讲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