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朝阳洒落地,整个骊山都被覆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辉。而站在骊山山顶向下俯瞰,那画面起身来,望着殿内伴驾众人微笑道:“诸卿并诸蕃长宾客,可愿伴朕同行,入阵共观我唐家郎豪迈英姿?”
这一次骊山演武,朝中勋贵、臣员们到场有近百人,诸州朝集使们也有几百员,不过部分都留在了山脚下的营中,只有少部分人员伴驾朝元阁。原因也很简单,朝元阁这座道官实在容不下这么多的人。
除了唐文武官员之外,诸边蕃君酋长等也有几十人到场。一些名称拗口、不太起眼的蕃部姑且不论,甚至就连李潼本就意有所指的吐蕃都有使员到来。
唐官员们对于圣人的话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而那诸蕃长酋首们闻言后,也都忙不迭起身响应。无论他们各自的势力强弱、与唐的关系如何,心里对于眼下唐军队究竟力量几何也都充满了好奇心。
于是一众人便簇拥着皇帝陛下行出了朝元阁,宽阔的官道上早有内卫将士们列队于此,引来御马供圣人骑乘下山。
此时骊山周边诸座营早已经是鼓角雷动,令旗游走,将士们忙碌的排兵布阵,等待圣人前来检阅。尽管此刻彼此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那诸军调动的各种声音还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近乎实质的压迫感,许多胡酋蕃使们行走在山道上,脸色已经隐隐变得有些发白。
很快,皇帝仪驾便抵达了骊山脚下。此早已经架设起了次御幄,御幄前旗纛高立、环设在高高的讲武台周围,而在讲武台里许之外,诸路军已经层层叠叠的向四野铺开。
李潼行至此便下马缓缓登台,由高台上极目四望,视野所及,尽是唐家戎甲。老实说,他也是第一次见到二十多万人齐聚一的画面,从此讲武台向四野延伸,唐将士们站队绵延几十里有余,天地虽,但此刻武气冲霄!
饶是李潼也算见惯了
0850 昭哉嗣服,绳其祖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