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8章 国情咨文[1/2页]

乱清化学家 暮看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康熙十三年,明永历二十八年,也是公元1674年3月10日。被誉为华夏民族迈入现代国家的标志物,第一份国情咨文在刘磊治下各州城府县,分别以行政命令与政府公告的形式面向政府和民间正式发布。
      这份国情咨文的内容相当有爆炸性,除了刘磊发布的减租减息减税命令,以及扶植工商业的规定之外,政府宣布将着手制定《宪法》和《民法》,改革政府机构,将收税权和司法权收归中书省二千石曹统一管理,在中都官曹建立法院系统,在吏部曹建立检察院系统,在民曹建立警察系统,以维持各地治安。
      随后国情咨文还发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内容包括建设新型钢铁厂,将钢的年产量提升到二十万吨,提升工商业产值到每年两千万两白银,修建水利灌溉工程,修建海防大堤等一系列任务。当然这份计划此时被多数人看作是吹牛,相信的人并不多,毕竟钢产量和工商业产值指标实在太高,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比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不靠谱”,真正让百姓感受到震撼的是最新的几个政令,第一个政令是建立地方部队,这一点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军饷虽然只有正规军的三分之一却也相当可观了。其最大的优点是就守在家门口,是保卫本乡本土的力量,每月还有三天假期可以回家,绝对是份养家糊口的好工作。
      第二个政令是取消全部厘卡改为海关和常关,税收单一化以避免重复收税加重工商业负担,同时将田赋降低到一成。
      第三个政令是开启全面教育和全面生育政策,具体内容就是在刘磊治下所有地区普及小学教育,让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政府提供三餐,若有必要也可以提供住宿。刘磊规定的是全部适龄儿童,若不去上学还要缴纳很重的教育税。
      全面生育政策则不是强制的,只是一项鼓励措施。因为华夏人有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观念,也不需要太多鼓励,最多只是表达政府的一种姿态罢了。但凡家中生育第三胎以上的孩子,只要向政府通报,都会获得五十斤大米和五斤鸡蛋的一次性奖励。虽然奖励有些少,但对于那些穷苦人来说,这么多粮食足够救命了。
      这三个政令得到了底层百姓和商人们的广泛拥护,毕竟这是有利农商的好事情,任谁都会支持的。
      只有第四个的政令很让一些人受不了,当然这就是减租减息政策的执行。这个政策对于贫苦人完全是好事,但对于地主老财,尤其是那些靠收地租活着的地主可就是晴天霹雳了。
      一成利息杜绝了地主们利用借款,让农民背上阎王债的可能,不超过三成的地租让他们每年拿走农民八成以上收成的日常变成了泡影。也就是说只要农民扎实肯干,人人都能得到温饱,反而是地主家的粮食恐怕不太富裕了。事实上如果照此执行,地主们都不可能再雇佣足够的护院了。
  

第248章 国情咨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