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避让便避让,绝对不能够逞强,这是生存之道。
否则的话,一旦低阶修士得罪了高阶修士,那可就不仅仅只是死亡那么简单,哪怕是死后的灵魂都会落入对方手中,遭受到无边无际的痛苦折磨,到时候可真的是生不如死了。
正当一众修士迟疑之间,那位洞真期修士一脚踏出,朝着王安笑呵呵道:
“道友道法超然,虽然还未曾掌握三昧真火,但已然距离掌握不远。”
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八字胡,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这位洞真期修士寿命长达千年以上,早已不问世事多年,在场的众多修士都可以说得上是他的晚辈,和他相隔数百年时光,对于这位洞真期修士了解不多,更不用说是知晓他的姓名和背后宗门如何了。
老人笑起来很慈祥,就如同邻居家旁门的白眉老爷爷一般。
可在场所有人都不会因此而产生小看的心理,反倒是对于这位老人产生几分敬重之情。
而在听到老人说起王安差不多快要掌握三昧之火的时候,众人恍然大悟之后,对于王安非但没有减轻忌惮之情,反倒是加重了几分忌惮。
一般认为心者君火,亦称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亦称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脐下气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此为三昧真火。
三昧是佛门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真火来源于道门的内丹修炼:
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
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第一百六十三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