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5章 应对之策[1/2页]

大明:从建文四年开始 张六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解缙和胡广分别给出了不同答案,同时也表明了二人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态度。
      在二人相辩片刻之后,朱棣微微颔首,抬手示意道:“二位卿家之意,朕大致了解了,解卿留下,剩下几位回去吧。”
      留下解缙,朱棣间接表明了态度。
      实证摆在那里,朱棣又表明了态度,他们没必要再保着陈瑛。
      更何况,他们和陈瑛也没那个交情,犯不着如此。
      几人以眼梢传递心思,随之先后拱手告辞。
      在几人离开之后,朱棣又具体询问了几个问题。
      大致归纳,只有一个意思。
      拿下陈瑛之后,善后之事该如何处置。
      毕竟,陈瑛这些罪证一旦公布,盛庸等人所谓的罪名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他们的身份本就较为敏感,朝廷怎么处置,这是个大问题。
      据解缙所言,既是陈瑛之错,那势必是要由他来承担。
      一句话,所有的过错,使劲往陈瑛身上推,朝廷只需担负一个识人不明之错也就足够。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认个错,就足以像世人交代了。
      解缙意见征求的差不多后,陈瑛这才放了解缙离开。
      解缙才刚离开不久,东暖阁旁边端着茶的一小内伺,随之瞧瞧潜走,消失不见。
      在小内伺刚走不久之后,郑和便重新出现。
      见到郑和,朱棣端着茶杯微微笑着,问道:“陈瑛知晓了秦政学的奏章,会做出何种应对?”
      秦政学奏章只是其一,最关键还在于朱棣的太多。
      从朱棣种种表现来看,很明显是打算要拿陈瑛开刀了。
      这种情况下,要不伸长脖子等死,要不那就想办法谋求出路。
      只不过,大部分人应该都会选择后者的。
      郑和头脑清晰,眼光如炬,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倘若揣摩不准朱棣的心思,也就不会留在朱棣身边这么多年了。
      只是不管怎样,郑和不过只是一个跑腿办差的。
      这样的人,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是绝不能多说的。
      像朱棣的这个问题,这哪是郑和所能猜透的。
      酝酿片刻之后,郑和这才开口道:“奴婢愚笨,实难猜透。”
      既都已经着手布置了,朱棣岂能不会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
      询问郑和,又并非真想从他口中知道实情。
      郑和没说,朱棣也不再追问,只道:“你东厂初设,锦衣卫较之于东厂的情报架构更加完善,你要想办法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侦查更多锦衣卫消息,莫被锦衣卫反控制于手,纪纲其人心思熟络,你的东厂若不能发挥该有之用,朕便要受其蒙蔽。”
      纪纲蒙蔽圣听,完全可撤换了他。
      一个个区区锦衣卫指挥使,朱棣若觉掌控不了他,又怎会让他猖狂这么久。
      之所以要设东厂,不过就是为了两相牵制而已。
      郑和即便猜测出朱棣的用心,依旧不会减少对朱棣的忠心的。
      “奴婢明白,奴婢以应天府为中心,已在完善东厂的情报链了,锦衣卫成立日久,积弊渐显,尤其在京外会更甚,东厂行动反倒会顺畅不少,至于京中,有奴婢亲自监管,更有和锦衣卫分庭抗礼之力,奴婢所率东厂,定做好陛下之耳目。”
      其实,锦衣卫在洪武后期曾被裁撤,刑具焚毁,撤销编制,所属探子分散于京中内外各个卫所。
      朱棣即位后需要锦衣卫这种职能衙门,处置于盘根于各处的建文余党,这才重新复建了锦衣卫。
      说来的话,锦衣卫并不比东厂早建多长时间。
      相反来说,锦衣卫因是重新组建,需处置各方面所存在问题远比东厂这个新建衙门多的多。
      郑和保证,朱棣没再多言,直接打发离开。
      另一边,纪纲收到小内伺的第一时间,便把实情告知了陈瑛。
      陈瑛弹劾的那些人,很多情报都是由纪纲帮忙提供的。
      而纪纲从陈瑛这里,也没少拿好处。
      两人关系盘根错节,是很难掰扯清楚的。
      陈瑛倒霉,纪纲也蹦?不了多久。
      所以说,不到万不得已,不管是陈瑛还是纪纲,都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对方出问题的。
      听了纪纲告诉的消息,陈瑛所有的自信力瞬间土崩瓦解,气急败坏之后就只剩下了愁忧害怕。
      就他弹劾的那些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朱棣默认。
      但朱棣又没明确告诉他,让他去弹劾那些人,一切都是他揣测朱棣之意所致。
      这从始至终,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朱棣现在要秋后算账,找替死鬼,他连冤都没办法喊。
   

第165章 应对之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