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金虎应承之后,秦锋随之停脚,和王金虎面对面,小声道:“你秘密打探一下,看一看秦政学准备如何出手,以为猜测,他若想光明正大扳倒陈瑛,唯一的办法便是从陈瑛弹劾过的那些大案之中出手。
      虽说秦政学跟着陈瑛有段时间了,不过陈瑛怕并非绝对信任他,那些大案的细节,他怕是很少掌握,你打探一下,秦政学若实在掌握不了这些细节,那我们就在这些方面助他一臂之力。”
      自陈瑛卖力弹劾盛庸,促使盛庸自杀之后,秦锋便一直在收集陈瑛攻讦朝臣的那些细节。
      盛庸自归降之后,一直足不出户,异常低调。
      唯一一次高调出场,不过就是阻止朱棣把辽东之地割让给朵颜三卫。
      若说盛庸有几句抱怨的话,发几句牢骚,那怕是不能避免。
      陈瑛因此攻讦盛庸怨诽,怕是有些言过其实的。
      只不过,究竟是否言过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朱棣本身并不想留着盛庸。
      像盛庸这种朱允?筛?暗镊庀麓蠼??儆盟???强隙ㄊ敲话旆ㄏ嘈诺摹
      另外,盛庸不仅在济南的时候险些杀了朱棣,还时不时对朱棣要做的事情提几句反对的意见。
      那些皇帝也就是说的好听,什么虚心纳谏。
      但其实皇帝说到底不还是人,只要是人那就不排除喜欢听好话。
      这样的人,朱棣怎会留着。
      只不过,朱棣需要维护不计前嫌的形象,肯定是不能随便动盛庸的。
      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陈瑛这样的人出手了。
      讨人嫌的事情做多了,朱棣本就会平息众怒,杀掉陈瑛这样的人给众人一个交代的。
      更关键的是,既做了皇帝手里的刀,那只安安分分做把刀也就是了。
      可惜,陈瑛一直上蹿下跳,至始至终都不够安分。
      即便不是穿越者的身份,便能看出陈瑛肯定是善终不了的。
      虽说如此,为保关键之时派上用场,多收集些证据还是很有必要的。
      秦锋吩咐,王金虎连连点头。
      “东家放心,小人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些证据都是王金虎收集起来,由王金虎悄悄交给秦政学,倒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另一边,东暖阁。
      朱棣背对门口,站在御案之前。
      郑和站在朱棣身后,开口道:“刘晨元和邱新安一直都不曾开口,倒是邱新安带来的那些读书人说了些,不过他们知道都不是什么关键东西,唯一一个算是重要的,不过也就是知晓建文活着的消息。”
      目前朱允?苫够钭牛?且丫?匀范?耍?恍瓒嗵噶恕
      紧要需要知道的,无非不就是密道之事。
      而刘晨元藏身那个不知名的小庙和密道说起来算是同一个事情,所以说刘晨元和邱新安不管是谁开口,那本质之上算起来是解决的同一个问题。
      朱棣已慢慢接受了这些事实,完全没有刚知道这些消息的急切,郑和这么长时间没问出有价值的消息,倒也依然面色平淡,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怒。
      “锦衣卫的那些刑罚全学不来,至少得学一些,对于有些人来讲,该用刑的时候还是得用的。”
      有时候的刑罚,不见得非得是锦衣卫那种把人打的半死的。
      意志强大,刑罚越重,只会越磨炼意志。
      朱棣的吩咐,郑和是否听进去不得而知,反正嘴上倒是应道:“奴婢明白,奴婢会尽早从刘晨元和邱新嘴中撬出有价值的消息的。”
      对于郑和,朱棣还是相信的。
      其实,朱棣也知道就邱新安和刘晨元两人的身体,根本受不了锦衣卫的那些刑罚。
      不然的话,即便这个事情不能交给锦衣卫,至少是能从锦衣卫调遣几个行刑之人的。
      郑和领命后,朱棣不再催促,而是转口问道:“陈瑛那里如何了?”
      东厂和锦衣卫的只能差不多,自也会做些刺探情报之事。
      对朱棣的询问,郑和脱口而出,直接回道:“这几日时间,陈御史都是在都察院点卯之后就回家了,陈家的管家倒是挺活跃,先是从东厂番子那里打听了陈朔死之前的情况,之后又找仵作检查了陈朔尸身表面的情况。”
      只要查清楚这些情况,那就不难知道陈朔的死是与秦政学有关的。
      陈瑛也不是一般人,都已查到这里了,不会想不到这些的。
      没有任何停顿,朱棣很快又道:“秦政学那里呢?”
      秦政学既去陈瑛那里谎报陈朔的死和他有关,那就不会对之后应对陈瑛知道事情做准备。
      秦政学若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就不配朱棣破格提拔他了。
      很明显,秦政学的活动也在东厂的监控范围之内。
    

第156章 布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