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9章兵部大案,狂风暴雨来了[1/2页]

我在大明割韭菜 唐晓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岩的突然任命,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反贪”两个字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了朝堂的衙门命名里,许多官员私下已经议论起来。
      不过大多数官员态度颇为不屑。
      因为贪污,是本朝从开国之初,就流传下来的习惯。
      大明朝有一个习惯:不贪怎么做官?
      还有贪官更是大言不惭地说道:不贪不是好官,不贪的人政务能力不行。
      整个大明朝的官场,都有一个默认的潜规则,就是送钱。
      这已经是官僚集团两百多年来默认的规矩了,形成了长期的惯例。
      有官员私下笑道:小皇帝还是太幼稚了,他若真的要反贪,干脆将天下所有的官员全部罢免了,这样不就没有贪官了么?
      所以,在不少人看来,这一次皇帝是真的踢到铁板了,这么玩,迟早会出大事。
      不过出大事,许多人也乐意看见。
      为什么?
      事情闹得越大,最后越不好收场的是皇帝自己。
      不好收场之后,就得妥协。
      一旦妥协了,不就不了了之了么?
      一旦不了了之了,不就失败了么?
      既然大家都不看好“反贪”,为何李岩被任命后,还引起了轩然大波呢?
      很简单的道理,李岩区区一个举人,一跃成为部堂级别的高官。
      这就和后世刚刚通过公务员开始,结果就被提拔为部长一样。
      这是坏了规矩啊!
      大明朝的官场晋升是有规矩的,是要通过吏部考核的。
      尚书和侍郎官,则是要通过廷推推举的。
      这是明面上的规矩。
      不过暗地里也有规矩。
      什么规矩?
      塞钱。
      尤其是明末。
      你皇帝现在直接提拔了一个举人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嘛。
      咱大明朝吏部的考核制度不存在呗,您这样乱来,如何服众?
      于是,这个消息一刚宣布,内阁就出现了一大堆的奏疏。
      弹劾李岩的。
      按照以前的走向,内阁会将所有弹劾的奏疏上报给皇帝,然后票拟的建议也是建议皇帝立刻收回成命。
      不过周延儒倒是学乖了,奏疏上的票拟建议全部是否决和驳斥。
      这些弹劾奏疏发回去给通政司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被反驳了。
      不过这还没完,被反驳后,大家就开始骂。
      骂谁?
      当然是周延儒。
      骂内阁首辅是明朝的习惯。
      如果一个内阁首辅跟六部大臣们关系太密切了,就会被换掉,因为这里面也存在这权力掣肘。
      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协助皇帝处理事情。
      董事长的秘书,与高管们存在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不存在冲突,就是不正常的,脑子正常的董事长就会换人。
      周延儒这种做法,基本上奠定了内阁接下来的办事风格:跪舔皇帝。
      实际上,现在朝堂上的格局已经在慢慢发生变化了。
      周延儒和王永光出现了权力冲突。
      韩?p、成基命等人集结了一批东林党人,已经无意识的开始形成保守派。
      而孙传庭、李邦华等人的威信开始提升,俨然有力压兵部的趋势。
      而随着李岩的被提拔,魏中云的被打压,许多人明显已经坐立不住了。
      十一月十五日,初雪。
      北京城银装素裹,清冷典雅又庄重。
      一大早,崇祯就带着锦衣卫、神武卫和揽月军,出了城,往南海子去了。
      天空一望无际的蓝,周围所有都是一望无际的白。
      这个时候,是打猎的好时节。
      “孙爱卿。”
      孙传庭道:“臣在!”
      “洪爱卿。”
      “臣在!”
      “你们知道曹文诏么?”
      洪承畴道:“臣在陕西做参政的时候,听人提及过他。”
      “哦?如何说?”
      “曹文诏,乃辽东第一勇将也。”
      “孙爱卿呢?”
      “臣倒是听人提及过,说他骁勇善战,有一个侄子叫曹变蛟,打仗也非常勇猛。”
      “李爱卿,你怎么看?”
      “听闻

第219章兵部大案,狂风暴雨来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