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05章吴襄叛变,结果……[1/2页]

我在大明割韭菜 唐晓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崇祯忍住心中的怒火,淡定地说道:“你在这里执勤多久了?”
      那士兵小心翼翼道:“小人是前年从军的,一直在这里执勤。”
      “那这些粮仓的粮食是什么时候运过来的?”
      “是三个月前,说是从关内调度过来的一批粮食,是朝廷给的。”
      “朝廷给的?”崇祯深吸了一口气,没有再问什么,他大步走了出去。
      看起来依然很淡定,但隐藏在长袖下的拳头捏得紧紧的,手背上一根根青筋暴出来。
      崇祯很快回到自己的行宫,道:“收拾东西,回京。”
      “是。”
      锦衣卫和神武卫收拾得非常快,可见他们平时纪律严明。
      收拾完后,就一路浩浩荡荡出了城。
      城门口也没有人敢阻拦。
      有人快速跑到总兵府衙门,将睡梦中的吴襄叫醒。
      “什么!”吴襄大吃了一惊,“陛下去粮仓了!”
      “是啊,吴帅!”
      “现在人呢?”
      “已经出城了。”
      吴襄整个人呆立在原地,随后立刻穿好衣服,整顿人马,朝崇祯出城的方向狂奔去。
      但是,他哪里还追得到。
      一个时辰后,在锦州城东80里地扎营的卢象升收到了皇帝的一份密信,密信上写着一句简短又意味深长的话:谨防吴襄。
      往往一般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卢象升虽然搞不清楚缘由,但既然皇帝都亲自提醒了,他不得不防。
      这四个字何解?
      一切从粮库里的粮食说起。
      原因很简单。
      粮库里的粮食是朝廷运过来的军粮,由户部和兵部一同在地方上筹集,由兵部调遣。
      如果不足,各路兵备道下属衙门也会在当地从军户征集。
      例如辽东。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战略之一是辽人守辽土,其中包括在辽东屯田,自给自足。
      毕竟建奴的机动性极强,战争可能来的很突然。
      如果辽东前线的粮食一切靠朝廷攻击,就可能完全反应不过来。
      所以,单纯从应对战争突发性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好战术。
      锦州一带就有不少良田。
      但是问题来了,这样就很容易养出军阀头子。
      中国历史皇权演变,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央对各地的军权都是极度敏感的。
      各地的军饷、军粮,一律只得朝廷亲自拨发,这是为了抓住各地军队的命根子,使得军队不至于跟着武将叛乱,避免安史之乱。
      这种玩法效果好不好?
      遏制武将效果非常好,毕竟大家都是人,是人就要钱,自己不仅要吃,后面都还有家庭要养。
      但弊端就是一旦后勤军政体系腐败,就会出现粮草供应不足,军心不稳,军心不稳就会哗变。
      边军哗变是明末司空见惯的事情。
      那么和锦州的粮库有什么关联呢?
      当然有!
      锦州的粮库里发现用沙子充当粮食的现象。
      有两种可能。
      一、可能在运输途中,就已经被换成沙子,而非吴襄所为。
      如果是这样,就是兵部的责任,或者兵部和户部都有责任。
      二、运到锦州后,被吴襄换了。
      如果是这样,吴襄就该被凌迟处死。
      那么,结果到底是什么呢?
      不管兵部调过来的时候,到底是什么。
      最后里面是沙子,外面是发霉的

第205章吴襄叛变,结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