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六章 娶亲[1/2页]

我的大宋新帝国 摇摇-欲坠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申时,也就是后世的下午三点,赵匡胤亲自送赵德昭登上了一匹白马。
      “启程。”他一声令下,立刻筝乐声响,以唢呐为首的吹奏乐团,以琵琶为首的拨弦乐团,立即扭起了大秧歌一样的舞步,开始出发。
      赵德昭在以王承衍,魏咸信为首的数十文士的簇拥下,骑着白马跟在乐团后面。
      他胸系红绸花,脸上涂了一脸脂粉,还顶着两个大菊花,浩浩荡荡地出了东宫。
      这副形象,别提有多丧了,可却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今日是文娶,这帮文士就是为了应付各种文学刁难的。
      比如要作一首诗,唱一首曲,这种事都要他们应付。
      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一台前后两进的十六抬大轿子,这种轿子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肩舆。
      在这个时期,轿子可不是谁都能坐的,不仅普通人不能坐,就是堂堂的丞相,也不能坐。
      百姓除了娶亲的新娘子,死人后的棺材,任何人都不能以人为驾。
      如果宰相年老体弱,骑不了马,万一被马骑了怎么办?那就由皇帝下恩旨,特许宰相坐轿。
      但这种恩旨在北宋时期是很少下的,因为还能坐车。
      一直到南宋时期的赵构,当时国都已经搬到南方了,当地不仅缺马,缺牛,街道还狭窄。
      在当时的条件下,赵构放开了对肩舆的控制允许大臣坐轿子,后来逐渐百姓也能坐了。
      如今的肩舆,只有皇帝和妃子们能坐,基本上都还是在皇宫里。
      因为皇宫里面门槛多,台阶多,车行不便,主要以肩舆代步。
      不过赵匡胤是武学宗师,喜欢自己走路,皇宫里面妃子虽然有十几个,却地位不高,所以如今的皇宫里面,也没有坐轿子的。
      围在轿子周围的是一群谁也不敢惹的老娘们,她们以燕国长公主为首,都跟赵德昭沾亲带故,最低也是某指挥使夫人,就是赵匡胤也不敢招惹她们。
      她们一个个也打扮的像要在县城舞台表演的广场舞大妈,妖里妖气,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半斤粉。
      然后在白色油漆脸外面,还画了短眉毛,樱桃小嘴,晚上看到能吓死人。
      一出东宫,看热闹的百姓们就兴奋地向她们聚集,特别是小孩子,一个个都围了上去。
      因为她们每个人的臂弯里都有一个篮子,分别装着铜钱,点心,饴糖,沿途撒一路。
      这个时代的百姓子女哪有吃零食的习惯啊,哪怕就是一块糖,恐怕许多孩子都没有吃过。
      每一次她们撒糖,撒点心,小孩子们就跟过年一样。
      还没有到东城,就有几百孩子跟在后面了。
      赵德昭一开始出来还有些不自在,觉得太丢人,但是后来发觉人们根本不关注他,也逐渐放松了下来。
      开封府内城并不大,东西宽只有三点五公里,南北长也只有四点五公里左右,东宫几乎位于正中间,往哪个方向走,基本上不会超过两公里。
      王氏就在东北城,权贵的街坊,直线距离也就一公里。
      但是娶亲来去不能走一条路,所以去的时候,故意绕了一段路,将直路留给回来的时候走。
      半个时辰不到,迎亲的队伍就锣鼓升天地抵达了王家门口。
      王家这边也早有防备,人还没有到,大门就关上了。
      门外站了八个中年大妈,先是要封子,也就是红包,后又以检查迎亲聘礼为理由,故意刁难。
      不过这些就只是走个过场,她们也就意思意思而已。
      在她们后面,才是真正的关卡。
      首先要过亲朋关,这些都是王氏的朋友们为主,要做迎妆诗,迎新曲。
      这些自然有人应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赵德昭就当看热闹,觉得还挺有意思。
      在明朝的时候,皇室的架子大,一下子选妃几十个,根本没有这套程序。
      进了大门,就是王氏族人亲自出马,以王氏的四个哥哥为首,故意刁难众人。
      赵德昭也是入乡随俗,按照这个时代的特色,在傧相的安排下,一一应对。
      第三关是小孩子的一关,王氏四兄弟的孩子,其他王家子弟的孩子们出来要封子。
      他们就好应付多了,一人发一串铜钱,两个五两的银元宝,就打发了过去。
      来到王家正屋,王溥已经端坐在大堂,不过他的严肃在故意滑稽的王祚面前,并没有太多威慑力。
      王溥几乎没有多做为难,就让大儿子进后院背出了王三姐。
    

第五十六章 娶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