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是大事儿,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次日一早,董煜准时出现在了讲堂里,今天讲堂里又多了一个学生,那边是张俊。
他四平八稳坐在后排,一脸认真。
董煜对他点点头,然后走到青玉案后面,清了清嗓子:“我们开始上课,今天就学一句话。”
说着,他提笔在身后的白绢上,写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后排的张俊见状眉头露出思索的表情来,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句话。他倒是知道,这句话出自《小戴礼记》四十二篇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曾子所作。但也有人说是秦汉时期儒家作品。
问题的关键是,这不是科考的内容。如今大齐经义的考题,皆出自五经。四书的说法并没有出现。所以张俊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董煜要专门拎出来这句话讲。看起来好像还很重要的样子。
“先解释一下,大家注意听讲!”董煜写完之后,翻过身来,指着“大学”两个字道:“大,旧音为泰。古者八岁而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数。,年十五,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者,宇宙广博,常遍为义,即指世间万物皆本源,心为映照,可说,可循心应对。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大字即为万事万物,学字即彰始觉之功,万事万物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
“道,所行道也。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
讲到这里的,董煜顿了顿道:“所谓大学之道,就是我们的求学之道,求知之路,求己之途。”
学生们闻言点点头。
坐在后排的张俊却大受震动。无他,这《大学》作为儒家先贤名篇,他平日里自然也是研读过,还专门找先生请教过。这前面四个字,董煜的说法跟先生的说法完全是南辕北辙。
先生作出解释的时候曾经说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
而董煜说的呢?
世间万物皆本源,心为映照,可说,可循心应对。
两人思想从根子上就完全不一样。张俊也是不知道,他若是明白了,便知道董煜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更具体的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对经典的理解跟其他人不同。
大齐也不是没有唯物主义的儒家学者,不过他们大多数朴素唯物主义,跟董煜还是有所不同的。比方说张俊的老师,明显是个心学门徒,所以才会有‘心外更无一物可得的说法。
除此之外,南方最大的入学流派理学,更是认为理是一切。而再往北还有气学一派,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
这就是理念的碰撞。但总归都在一个大的框架内,董煜根据《五经详解》以及自己被熏陶多年的唯物主义思想自主性做出的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自然是跳出了他们的大框架内。
最直接的说,董煜要讲的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要落到实处。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这玩意学了得有用。
那再也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有用的了。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两者成螺旋交替的状态,生生不息。
讲堂里,董煜倒是不知道张俊什么感
第47章 大学之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