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也得多,那鸡鸭鱼鹅牛羊兔怎么够?我们还要准备蛤蜊、螃蟹等海味!除了这些,还有素菜也可以烧烤……”
宋朝有茹素之好,宋时陈达叟还写过一本《本心斋蔬食谱》,西晋自然如此,只是这个时候的素菜不多,杜三思记得自己去“菜市场”——也就是固定的坊间和送上门的菜农——那里看过,她在现代吃过的素菜不多,可这里却是更少。
土豆玉米西蓝花是没有的,但莴笋芋头小韭菜还是有的。
烧烤配小酒,这简直就是夜市标配好不好!
只可惜地方不大,若是地方再大一点,还可以搞一个串串火锅!
虽说这会儿的人都说君子远庖厨,可一旦迷上那亲自下串串、调佐料的吃货模式,再配上她从哔站大大那里偶然见过的家用小啤酒,她就不信,自己不能在临安抢占一时风潮!
咳,飘了飘了,做人还是要务实,先摆个串串摊出来再说吧。
杜三思笑眯了眼,意气风发地拍着胸脯道:“走,去看看我前几天煮的那批麦栗烘干发芽了没?对了,我们昨天买的苏州甜酒曲拿出来发酵,还有从医馆买来的啤酒花……呃,就是蛇麻草也拿出来!再过半个多月,我们就有新酒了!”
“好诶!”
……
半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杜三思来说,张大的事情已经算是事过境迁了。
三娘酒馆也算是步入了正轨,她的琥珀白酒也算是远近闻名,更有甚者,几家大的酒楼,都向她发出了邀请。
杜三思没有拒绝,也卖酒给他们,不出意料的,有些酒楼弄出了仿冒品,不过杜三思并不在意,她没有写下酒方,只是默默地增加了各色麦粟米粮和药材的订购,东西订得杂,而且最重要的蒸馏和酒甑还被她藏得牢牢实实,所以最正宗的味道还是在自己的店里。
更何况,杜三思觉得自己也不是个专业酿酒的,除了原身的记忆之外,她其实也算是“抄袭”了上个世界千百年发展的成品。
幸而这个世界是架空的,杜三思暗暗庆幸,不然她还真有些心虚。
她的酒卖得越来越多,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但啤酒的酿造跟第一次一样并不顺利。
这里没有温度计,一切只能靠着她的手感和记忆,啤酒发酵需两次,为了更快研发啤酒,杜三思不得不压缩营业时间,来了个正正经经的早九晚五工时。
范大叔等人简直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在他们看来,要是自家生意这么好,连大酒楼都来自己这里定酒,那他肯定恨不得一天到晚都不关门!
不过杜三思不这么想,她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过点普通小日子就好了,而且还要留出时间给三个孩子学字。
没错,学字,读书。
她还特地给他们买了字帖,送他们去学堂可能做不到了,只能自己凭着现有知识水平替他们“扫盲”。
三个孩子很珍惜现有的机会,也很努力,杜三思很满意。
到了夜里,他们练字,杜三思就练酒。
终于在月末之时,成品出来了。
“好喝!”亓官惊讶道:“而且凉凉爽爽的,姐姐加了冰吗?”
周旦旦更会品酒,他咂摸了一下,“而且这个口味虽然轻,却不是寡淡的滋味,而且不醉人,还回甘,像……像……”
“酸梅汁!”王勾一语中的,“但是又比那个好,还便宜!”
杜三思连连点头,“没错,这个不很醉人,和烧烤在一起用,还解辣开胃。”
或许店里也可以准备一点果汁之类的了。
三人无声的“哇”了一下,眼睛大亮,“那我们是不是明天就可以开始卖烧烤了!定价呢?荤的六文素的三文?”
杜三思沉吟了一下,“先这样定着吧,就是把每一串的分量进行拆分,不过要记住,我们主要卖的还是酒。”
烧烤这种东西,很容易被人家copy的,现如今临安本来就炙肉横行、烤羊遍地。他们只是没有尝试过像杜三思一样百家杂汇,用孜然和辣椒面这样的东西来进行烧烤而已。
杜三思几乎可以预料到,只要这东西一出现,不出一个月,周遭就会有人进行跟风。
而且那些大酒楼、专业的食馆子里的厨师做得肯定会比她更好、更精、更美味。
她需要做到的,不是让食物变得独树一帜,而是要让自己的酒无法替代,这样才能稳住客流量。
杜三思埋头给他们做了计划,竹签和烤炉、炭火都已经准备很久,只是串肉串菜需要废点时间。
等弄好了,杜三思就像模像样的让三个孩子带着“请帖”去敲洛家、段府的门。
洛青梅中规中矩地回复:“不胜荣幸。”
段三郎那就要粗暴多了,“本少爷伤都好了你才弄出来,没用!”
杜三思:“……”
伤没好太子殿下会让你出来喝酒吃肉?你脑壳怕不是有包!
杜三思龇牙,然后进伙计房看看三个孩子,“今天早点睡,明儿早起,有的忙呢,都别练字了啊。”
“好!”
“知道了姐姐!”
“姐姐晚安!”
“汪!”
杜三思听得心都软了,挨个摸了摸头才上楼。
楼层敞亮,光线充足,新添的琉璃瓦省了蜡烛钱,酒旗迎风招展,漂亮惹眼。
杜三思满足地笑起来,推门进屋,脚下忽然踩到了一个东西。
一条鱼。
开膛破肚的死鱼。
杜三思吓了一跳,才要低头,从黑暗中忽然伸出一只手,捂住她的嘴。
一张阴狠暴戾的面孔从旁探出,怨毒而仇恨地冷笑着。
“我的乖侄女儿,又见面了不是?”
第二十六章 乖侄女儿,又见面了不是[2/2页]